父母做不到的奇蹟


1994 期(2002 年 11 月 10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有些家庭是很鼓勵兒女返教會的,尤其是基督教背景的家族。我們都很羨慕那種父母拖著孩子踏進教堂門口的情景,可惜的是數年後孩子不願隨父母再去了,他們喜歡在星期日睡到十一點、玩遊戲機和看電視。

  有些家庭對教會的觀念很歪曲,父母只從電視劇集認識教會是古老建築物、拜祭牆上的外籍名人(如:耶穌)、牧師神父都是說些世界充滿罪惡故此應多行善離惡和返教會;最普遍的印象是教會把青少年的課餘的時間吸納了去看聖經和傾談(甚至去宿營傾通宵)。

  我奇怪教會從不來一個大行動去向普羅大眾澄清以上的誤解?導師通常是個別的去講解教會活動是正當、健康等道理,然而家長們便會說:「那麼待孩子考進大學後才來吧,他們要做很多功課!」

  為何家長把返教會看作浪費時間?這也許是香港教會要解的結。

  青少年需要品德培養,看似抽象,實質是生存的條件,像學歷和身體健全一樣,可惜我們沒有把品德培養化為一個專業名詞。

  試看最主宰入職機會的機關-人力資源部,那裡的僱用評核標準必然以「人格」(Personality)為頭號選才條件。

  「人格」是今天EQ所謂軟性的能力~易地而處去體會他人、準時、承諾及完成責任、與人合作(不惜讓步及協議)、聆聽他人意見(先放下自己的肯定)、把自己的價值不斷認清然後化成人生的理想(活著就是把價值行出來)。

  基督教補充了人格的發展漏洞,耶穌的犧牲性命來拯救人把是表現了生命的意義是「施與」,不是「收取」。教會給青少年的培育正是愛人的教育,從耶穌的榜樣中去愛家庭、鄰舍、仇敵!

  信仰給青少年有動力去愛,因為他們從信了耶穌之後有生命的改變,不單是知道要愛人,更是有愛心去愛人。這是父母做不到的奇蹟,因此青少年需要返教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