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衝擊下的教會(二)


1968 期(2002 年 5 月 12 日)
◎ 神學縱橫 ◎ 王文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關於消費主義的起源,一般研究都將消費文化追溯到十七世紀的下半葉,於英王查理一世與議會的內戰期間,尤其是清教的加爾文派對早期的資本主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直到十八世紀的英國中產階級及十九世紀的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工人階級中,當時的廣告、百貨商店、度假勝地、大眾娛樂及閒暇等發展,均可能是消費文化的起源。

  消費文化有其明顯的特徵;顧名思義,即是指消費社會的文化。它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即認為大眾消費運動伴隨著符號生產、日常體驗和實踐活動的重新組織。消費文化所強調的內容,大抵是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

  至於消費主義對人心的影響,學者陳映真在「基督徒與大眾消費文化」一文中曾有七大點的分析,可作為參考:

  1.欲望的解放:今天在行銷的過程中,公開正式的提倡、鼓勵消費,認為這是富裕、正當的。人們的欲望成為正大光明的事。

  2.官能的自由化:官能是耳目之欲,以往感官欲望要加以控制,但今天不同了,在視覺及聽覺上花樣很多,甚至情色之物到處都有。

  3.享樂主義成為公然正當:以往愛好享受的人會被人鄙視,但今天的人在住的、食的、穿的無不被廣告弄得心癢;享樂主義成為公開正當的生活態度。

  4.在對商品的飢渴與滿足中循環:現在的人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對商

  品的飢渴與滿足不斷的循環中,如「四子主義」(妻子、房子、車子、兒子)的人與物的循環欲望中。結果,人生中最有創意、有志氣、有擔當的年代,都被對商品的飢渴與滿足耗費殆盡。

  5.虛構的幸福:大眾消費文化宣導虛構的人生;消費文化已塑造我們的胃

  口,寧願相信一些虛假的幸福、富裕、健康、美貌等。

  6.金錢幾乎已能買到一切:金錢在人生中發揮了鉅大的作用;我們對商品的依賴愈大,則對金錢的依賴也愈大,因此就會想盡辦法去賺錢。

  7.消費成為一種制度:以前是有錢有預算才買東西,今天是靠「購買」來

  生活;「購買」已成為一種強迫性的行為,現在不知不覺中消費成為一種制度。

  事實上,當我們討論「消費主義」時,必須基於當今社會正邁向後現代化的角度來認識。我們將社會本身當作是一種後現代化的具體存在,也就說明了「消費」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項決定性因素。

  英國社會學者邁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 在《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一書說:「消費文化就可定位為:它產生於現代性內部,但亦呈現了後現代性的多種特徵。」事實上,消費文化對後現代社會有蠻大的影響力;「消費」是後現代社會的重要動力。以「符號」與「影像」為主要特徵的後現代消費,引起了藝術與生活、學術與通俗、文化與政治、神聖與世俗間區別的消解,也產生了「符號生產者」、「文化媒介人」等文化資本家。消費所形成的消解,既使後現代社會形成一個同質性、齊一性的整體,又使追求生活方式的奇異性,反叛性、甚至顛覆性也同時合法化。

  陳坤宏博士在《消費文化理論》一書對消費文化與後現代社會的看法也值得參考,他指出:「生活本身將被界定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而物質商品被當作一種溝通者來加以消費,而不是簡單的效用問題。簡言之,物質商品已成為一種品味與生活方式的象徵符號。由此可知,後現代社會與消費文化兩者存在有互相辯證的關係,一方面從後現代社會來剖析理解消費文化的本質;另一方面,消費文化已成為一種用來觀照後現代社會現象非常有用的角度。」

  誠如陳坤宏博士所言,消費文化已成為一種用來觀照後現代社會現象非常有用的角度。筆者以下將採取同樣的方法論,以「消費主義」的角度來觀照已經進到後現代社會情境下的教會諸現象,並在其中提出應有的批判與反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