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學的出路


1942 期(2001 年 11 月 11 日)
◎ 教會之聲 ◎ 余達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要談神學的出路,便得了解神學的本質。神學基本上是批判之學,主要工作乃在反省教會的宣講是否忠於上帝的道並同時竭力尋求讓道化成肉身,成為貫注人生命中的原理。神學的發聲處乃在教會的宣講,旨在確定教會所傳、人所聽到的,是轉化生命的福音。若要談香港神學的出路,那麼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確定教會所傳的是香港人所需要聽的福音。固然,香港人需要聽的不一定是他們喜歡聽的。忠心的教會、忠心的神學必須有勇氣宣講上帝的道,縱使人聽來會閉塞耳朵、心靈發沈。甚麼是香港人的福音?或教會應如何把上帝的道化成香港人的福音?回答這問題正是香港神學的出路。

  香港是一個怎麼樣的社會?香港可說是一個「畸型」的社會。市場經濟主導一切,亦因此扭曲一切。在過去二十多年經濟不斷發展中,香港暴發了,但香港人也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價。聚焦於經濟,被無盡的競爭、急速的反應以及一浪接一浪的發展機會追趕著,一切都要讓路。香港人在不人道的忙碌中打滾,精力耗盡、心靈空盪、精神生活貧乏、關係疏離。換來的是沒節制的消費文化,澎漲的自我,薄弱不堪的家庭關係而致無父的、脆弱的下一代。

  香港的社會成了一度空間的社會,精神價值、超越價值被壓縮在市場動力的平面上;有情企管或心靈雞湯不過是締造成功的一些精神添加劑。經濟好景,香港人的自我價值高漲。現在經濟低迷,香港人彷彿自卑不已。人的價值成了經濟成就的折射。

  與此同時,所謂公平競爭竟引致貧富極度不均。極度放任的市場經濟是否已將香港變成一個既無情亦不公的社會,引導香港人反省市場經濟的定位、批判市場經濟對人性的扭曲並重新確立人的本相、身分、價值,以及探求公義,是香港神學重要的課題。因應香港的處境以開展一套基督教整全的人觀,是香港神學的重任。然而,要重建香港人的自我觀照,便不能不處理香港人的文化生態以及香港人的文化身分和人文精神狀態。

  香港是一個怎麼樣的社會?看深一點,在經濟成就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文化身分混亂的精神隱痛。近日城中話題不離香港年輕一代語文能力衰落。香港語文的混雜表示了香港人文化身分的混雜。其實,香港人在不自覺中已長期活在文化的邊際上,既不中也不英。語文能力的衰落暴露了人文化身分的失落。缺乏文化身分認同,缺乏一套確定的價值,更缺乏超越的信仰視野,香港人活在無根與無向中。

  缺乏確定的生命承托,困境稍現,香港人便很容易於脆弱中崩潰。同時,倫理信念動搖而致家庭解體的問題日趨嚴重,這正是精神價值混亂的惡果之一。物欲高漲、情慾猖狂,我們的社會可以因此而缺乏誘導、規範生命的準則。

  香港的大眾文化粗鄙,污染青少年的精神意識;大眾傳媒的文化責任感與道德意識薄弱,它們將資訊、知識及一切追尋真善美的經歷商品化。這背後又代表著甚麼?城中懷疑主義流行、道德相對主義囂張、個人主義橫行、重權利輕義務乏理想是年輕一代的標誌。

  因此,對香港文化進行深入的剖析與批判,是香港神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這工作的目標為的是幫助香港人重建其精神價值,藉以將基督教信仰化為其生命存在的內涵及導引。

  想到這裡,更廣的視野便呈現眼前。要幫助香港人重建其文化身分,神學工作者又不能不想到中國文化的現況以及中國人文精神傳統的繼承與批判的問題。基督教如何提供一超越視野以作批判的參考,是香港神學工作者的一大挑戰。

  香港的神學課題又何止於以上兩方面呢?另一重要的關注便是宣講福音的教會自己,檢視及批判香港教會的宣教觀其實是刻不容緩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