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番寒徹骨之二


1868 期(2000 年 6 月 11 日)
◎ 溪水旁 ◎ 陳國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靈修不離日用人倫,那些不吃人間煙火,逃避人生責任的靈修觀,絕對不是「正修」(right spirituality),而是退縮、避世之消極的行為。在耶穌登山變像的故事中(可九2-10),門徒陶醉於山上的良辰美景而不顧山下的人間疾苦。然而,耶穌不單只要求他們下山,還告訴他們人子必須受苦受死。無疑,按門徒當時的屬靈狀況或靈命階段,能夠領悟耶穌話語者,實無一人。儘管如此,耶穌仍堅持下山,迎接那擺在祂面前的十字架上的痛苦。耶穌的言行舉止,清楚明示了一位靈修者或禱告者應有的表現—勇於面對人生、敢於承擔責任。

  在福音書中還有另一個更能凸顯這個「正修」觀念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於耶穌受難前夕,當彼得聽到自己敬重的老師說要受苦被殺害時,即時的反應是拉着耶穌,勸祂逃避眼前的苦難。可是,彼得的善意卻招致耶穌嚴詞的譴責:「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可八33)耶穌對彼得的譴責近乎不近人情,對彼得的心靈的傷害,可想而知。然而,耶穌卻並沒有考慮彼得當時的感受,原因耶穌用天父的角度看苦難和困境,而彼得卻用人的角度看這個問題。耶穌認定彌賽亞必須受苦遇害,這是天父的旨意,祂必須正視、迎接,而不是逃避,甚或埋怨。耶穌一生以遵行天父的旨意為人生目標,既然受苦以解蒼生之沈淪是天父的旨意,祂便不看環境、不徇情面,勇往直前。

  我們又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和困境呢?明顯地,當苦難和困境來到時,一般人(包括基督徒)往往採取一如彼得的態度,若不是逃避,就是怨天尤人。倘苦難困境臨到自己或家人身上,上列兩種態度兼而有之;倘苦難困境落在別人或朋友身上,我們不單只害怕面對強烈的情緒,也害怕捲入漩渦,不能脫險。所以,我們要逃避,也教別人逃避。

  參加過朋友的喪禮或探望過末期癌病的朋友嗎?如何安慰死難者的家人?「節哀順變吧!」「現代醫術昌明,放心吧,上帝一定會保守的。」然而,人生問題卻絕非靠逃避甚或一兩句「應酬」話就能迎刃而解。倘靈修或禱告能夠破解人生問題,原因不是因為上帝把眼前的苦難和困境挪開,而是因為你我可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苦難和困境。有了新角度、新視野,苦難和困境方可以從禍害和咒詛中轉化為祝福和頌讚。誠然,甚麼是禍?甚麼是福?只不過是一念之轉而已。保羅說得好:「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

  在過度富裕社會和舒適日子裏生活的人,心靈顯得特別脆弱,意志也表現得十分薄弱。不竟,只有那些經過一番寒徹骨的梅花,方可以散發出撲鼻的幽香。同樣道理,只有那些努力進入天國的基督徒,方可以得着天國的圓滿和喜樂。因此,缺乏努力和奮鬥,成聖只是空談!正教會比路斯神長(Elder Paisios of the Aghiorite)說:「讓我們竭盡所能去爭取樂園美景,它的門是窄的。不要相信凡人皆可得救的妄言,這是魔鬼設置的陷阱,目的是要我們不須努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