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覓處


1864 期(2000 年 5 月 14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位作者在報上專欄寫童年往事,提到夜探高街鬼屋,勾起了兒時回憶。

  小學時,念的是一所位於西灣河的私立學校,就開設在三層高住家樓上,有五六個課室,還有天台可供嬉戲,在未實施普及教育的年代,設備大抵不算差。

  學校天台是小學生涯很重要的地方。做早操、跳橡筋,玩十字豆腐,舉行運動比賽,畢業典禮,不論甚麼活動,都可以在天台舉行。最有意思的是,老師把天台一角圍了鐵絲網,填上水泥,做成種植花卉菜蔬的園圃。與園圃相連的是個雜物房,用來堆放破損家具。

  我要說的可不是種植帶來甚麼綠色生活觀念,那年頭生活艱難,窮人家的生活根本就很簡樸,符合環保原則不過是無心插柳,不必贅言。我要講的故事,發生在園圃旁的雜物房內。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鐵網給人弄了一個大洞,足可供一人通過。由於一直沒有修理,那洞口就成了孩子們的祕密通道,而雜物房就成了我們一羣小女孩的祕密會所。

  一個晚上,我們相約晚飯後到會所聚集。那年頭,家家孩子都可以通山跑,沒有人會過問我們往哪兒去。於是,當黑夜降臨大地,我們一個一個潛回學校天台的雜物房去。有人帶來一根白蠟燭,燃點起來,在搖曳燭光中,我們決定結拜金蘭,每人起一個新名字,還訂定了好多規則要共同遵守,儼然是個梁山泊之類的祕密地下組織。

  此刻,我彷彿還看到掩映燭火中,一羣大女孩滿臉認真地商量,如何給自己起一個屬於組織的新名字,卻不曾考慮打翻蠟燭的後果會是多麼嚴重。

  如今,兒時朋友早已星散,那座校舍也都拆卸重建,變成多層大廈。童年,去似朝雲,除了長留記憶中,竟無覓處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