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拜中經歷神


1856 期(2000 年 3 月 19 日)
◎ 文林 ◎ 馬健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讀過林榮樹和吳庭樑的文章,我認為兩位是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說話,前者從宣教角度看崇拜,後者從崇拜神學和尊重傳統的角度看,二者根本難以對話。我也是念宣教學出身,故此偏向前者,SSS的神學是絕無問題的;Rick Warren也是。從這種關懷的角度看,任何阻礙未信者接觸教會或信仰的都要挪走!因為宣教首要是讓人接觸福音,其他都要讓路。

  其實在一九九六年,我所牧養的教會也曾試辦了一年SSS,在主日下午舉行,以錄影帶或戲劇作引子,配上二十分鐘講道。可是弟兄姊妹的負擔不夠,乏力帶未信者來。我嘗試改變他們的觀念,說明SSS也是崇拜,會舉行主餐,是適合信徒參加的「正常」崇拜,不要當作是佈道會。假如上午崇拜,下午佈道會,週週如是,當然辛苦。我希望弟兄姊妹明白主日只參加SSS也可以,但弟兄姊妹卻表示SSS供應或餧養不足。結果我們停止了這個嘗試。

  在一九九七年SSS停了後,教會於九時的早堂崇拜則改為現代讚美敬拜,但不是“seeker-sensitive”的,結果由七十人增加至今天的二百多人,比午堂的傳統崇拜更多人參加。但最令我興奮的是自從今年一月起,我們開設了週五晚八點半的崇拜,稱之為第一堂崇拜(主日分別是第二和第三堂)。特色是更自由、輕鬆,我們也不強調甚麼seeker-sensitive,我們鼓勵在主日不能參加崇拜的人參加,我們亦配合細胞小組的網絡佈道,鼓勵弟兄姊妹帶未信的朋友來。會前有些小吃、聚會沒有點名,人人可以自由出入,甚至沒有正式的聚會結束時間。敬拜時間特長兼具彈性,很多時候接近兩小時,看帶領者的靈感而定;敬拜中間會有簡短報告和收奉獻,之後講道三十分鐘,信息內容和主日兩堂崇拜都是一樣的,也不強調是seeker-sensitive。之後會按感動作出呼召,我們稱之為呼召或服事時間,有時是呼召人決志信主,有時是請人到台前接受祈禱服事。這段時刻往往充滿了聖靈工作的驚喜。記得有一次我呼召時沒有甚麼回應,之後便禱告,禱告途中突然非常受感動,我便再次呼召人,邀請所有人來歸向神。這種隨從聖靈的即興和令人感意外的成分是第一堂的特色,也是最寶貴的時刻。可能人們在晚上最能開放自己,以致週五晚有時很晚才「散會」。

  作為一個愛好「打band」的牧師,我瞭解自己最能投入在讚美敬拜中。然而我深信經歷神是多元化的。現代或傳統都只是形式,我們大可根據個人性格來參與最令我們開放、經歷神的崇拜。在傳統形式的午堂崇拜,我也會作出呼召,不過弟兄姊妹的表現較含蓄,我呼召他們作回應的形式也因此較含蓄,有時可能是叫弟兄姊妹簡單地在座位中輕輕舉起雙手,讓神觸摸。而奇妙的是,雖然從吸引香港人接觸福音的角度來看,現代的模式較傳統有效,但有未信者卻選擇參加傳統模式的崇拜,在其中經歷神。

  對我來說,信徒(包括作為牧師的我)和非信徒都有一個需要,就是經歷神──在崇拜中經歷神。從前我們刻意搞SSS,不成功,今天定睛在經歷神的需要上,也不刻意營造seeker-sensitive的氣氛或程序,聖靈反而有奇妙的工作,讓所有人-信徒和非信徒、含蓄和開放的人都一同蒙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