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全世界,卻喪掉生命—反思科技對人性之戕害


1856 期(2000 年 3 月 19 日)
◎ 教會之聲 ◎ 鄧紹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流行的觀點是以科技為中性的。然而,這樣的觀點不免淺薄了一些,雖則從常理看來,理當如此。大體來說,採這樣的觀點是從用家的角度來看科技的本性,以為其為利為害只在乎人這一用家如何使用之。其所忽略的乃是未能深究科技的本性:科技本身不為人所左右的本性;也就是說,無論人如何使用科技,科技因其本性所產生的影響、效果,並非人可控制得了。我們以為自己在使用科技,實則剛好相反,科技正在奴役我們。在科技滲透生活每一層面的二十一世紀,這是人類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科學技術並非單純、原始、樸素的技術,並非直接從生活的需要而生起的。科學技術是一種人類近代的產物,伴同著西方知識主體的確立而出現的。西方近代科學基本上以數學來掌握、再現實在的世界,電腦以及虛擬空間的出現,就以此為基礎。因此,從起初,科學就有一種嘗試掌控實在的慾望,這一慾望流竄至一切領域,以求全面掌握及再現。當技術以這種科學為基礎而發展起來,那它就成了控制、支配、壓迫的。那是說,科學技術在本質上是控制、支配和壓迫的。

  現代科學技術在面對自然世界乃採取一種迫使就範的方式來予以開發、使用。當它以數學來掌握和再現世界的本質之時,它就限制世界以這一方式表現其自己,可重複的、可預測的,從而使得人可以控制世界,把一切事物都轉變成處於隨時可以使用的狀態。因此,問題不在如何使用科技,無論人怎樣使用科技,為利或為害,都難免以「強暴」的方式迫使世界轉變成可資人類利用的資源。在這一層面上,科技乃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即人類透過科技而迫使世界服事我們。

  然而,再進一步探討,實則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心態並不真的那麼對人類有益。表面上,人類好像自作主人,自決自主,控制和支配一切。只是,當人如此表現之時,他得首先自己以一數量化的知識主體出現,從具體的與人與物的關係中抽離出來,以世界為一可以徹底數量化的對象。換句話說,人得首先把自己視為一數量化的心靈,從而一體平舖地數量化人與物。人於此時即成了一非情的主體,而非可以與人與物互相感應、欣賞、尊重,反之,卻是互相看待為資源而可藉著科學技術而釋放、儲備以致使用。

  科學技術不單把世界限制為數量化的資源,並且首先是把人規限為數量化的主體。由於這一規限,人就以數量化的主體出現而把世界數量化,其後果即遮蔽了人的非數量化的本性,也遮蔽了世界的非數量化的本性,而一味的只循數量化的方式來處理人和物。於此,生命的平面化完全成形,後果就是失去了生命的奧祕性。一切所謂姿采,都變成量上的、廣度的、可以計算的、預測的,而非來自生命自身那難以測度的湧現。科學技術正正是在這一點上壓制著生命,這是其本性使然,為利為害,都逃不脫這戕害生命的命途。

  然而,解救之道並非說要摒棄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本身是人彰顯其生命姿采之一途,人與物都有其數量化的本性,只是,當這一彰顯全然遮蔽生命的其他可能性,則即生危害,解救之道,只能是重新確定科學技術只是生命湧現其自身之一途,必須從此一湧現上溯生命自身之奧祕、不可測度,從而讓生命可以從眾多不同的方式湧現。此方為真正姿采。或者,換上信仰的說法,我們必須傾聽生命本身,在寂靜之中讓生命本源的聲音-聖言-呈現、湧現,以體悟生命的奧祕與姿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