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之名


1892 期(2000 年 11 月 26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位專欄作者在報上說,某大學的學生正在醞釀「民主」彈劾,要趕走一位來自哈佛的客座教授,理由是教授講課腔調太「悶」,推介讀的課本又過於艱深。

  作者批評這樣的大學生,是香港普及教育重量不重質的惡果,是英國人撤離香港最歹毒的一招。我想到的是,民主之名,總是常被濫用。

  在廉政公署出版的學校刊物中,讀過如此一則鬧劇。話說年前世界盃期間,某大學宿舍裡,有人送出六十吋大電視一座,於是吸引許多非宿生來觀賽,最高紀錄引來一百三十人聚集,又有人偷運啤酒來助慶,觀賽期間,更不免夾雜了粗口的吶喊和喝采。

  有不觀賽的宿生受不了,跑去投訴,召來保安人員。事情演變下去,變成一場對宿舍規則,舍監導師管理手法的挑戰,最後甚至變成罵戰。辯論時,投訴者因懼於觀賽人多,竟不敢發言,勝券在握的觀賽者趾高氣揚地提議「投票」決定該不該繼續讓學生觀賽下去。鬧劇最後以校方搬走大電視作結束。

  撰文者提出疑問,為何受害小眾不敢挺身而出宣示權利?又慨嘆這種以多欺少的「民主」,成了支持謬誤的工具。

  上述兩事,與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塱原濕地事件實「異曲同工」。濕地地主的代言人據稱是民選議員,代表村民說話,傳達民意。那位仁兄在電台上叫囂,若環保處得勝,西鐵真的改道,就以割草落石灰來毀滅塱原,來個「一拍兩散」。那種言論之無知,之愚昧,之可怕,透過大氣電波直擊人心,叫人不寒而慄。

  三個事例帶出一個事實:民主,落在沒遠見,沒視野,自私自利,假民主之名「發爛渣」的人手上,會變成社會的惡夢。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對運用民主權利也當作如是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