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賭博風氣熾熱中的教會使命


1851 期(2000 年 2 月 13 日)
◎ 教會之聲 ◎ 江丕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馬照跑,舞照跳」六個字深深地刻劃出香港人嗜賭作樂的本性。「千禧賽馬」和「股市投機」因而正是符合港人心態的活動。難得的是,民政事務局局長藍鴻震在一片抗議聲中,竟創意地把馬會在便利店等地,向十八歲以下青少年兜售千禧馬票之舉,提昇為對昔日香港文化的懷緬。看來只要商界與政府有意繼續推動,合法賭波、興建賭場等有「經濟效益與文化意義」的構思不難在香港實施。

  畢竟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儘管澳門「賭之為患」或華爾街「股市崩於前」,見慣世面、歷經風險的香港人卻淡然處之。如果兜售馬票可以和緬懷舊文化掛勾,孩子陪同父母上馬場更是親子樂的另一解構。可以肯定的是,愛上過山車、笨豬跳等驚險刺激玩意的新一代青少年,血液裏早已有適合馬場股市的風險基因。有道是小賭怡情,只要不帶着過時的道德主義有色眼鏡,賭博豈不也可以娛樂化、大眾化?甚至調劑港人在高壓工作下的生活情趣?或許港人急切需要的,是有如性教育般的賭博教育|讓孩子早日見見世面,學習如何在賭博中作樂取利,並發展「富向險中求」的香港特有精神。如果說投機賭博不過是後現代多元社會裏的另一價值觀、選擇或生活表達方式,為甚麼這選擇自由或表達權利要被剝奪?

  尤有進者,到底有多少基督徒參與「千禧賽馬」及「股市投機」?其百分比是否會令教會感到驚訝,甚至尷尬?廣大市民為了經濟效益固然可以容忍人大釋法及賭風滋長的負面影響,難道基督徒對政府政策的評價真的不受經濟效益的影響?

  為甚麼教會的社會行動只限於口號式,而且參與的教會稀少?為甚麼教會對燃眉社會問題的回應總是有心乏力?為甚麼教會關社聲音只在教會裏才聽得到,而且只是隱約地聽到?為甚麼信徒數目眾多,但可動員的只有「基甸三百」?而近十年香港社會價值觀與風尚的轉變,是否只是教會以外的社會問題,不亦反映教會自身的困境?換句話說,教會是否自義地譴責賭民及政府?

  教會及教會機構固然應該關注熾熱的投機賭博風氣,並抗議政府在經濟效益大前提下罔顧賭患的諸多社會問題。然而,殷切的關注及有力的抗議必須來自深厚的承擔基礎及清晰的福音使命。缺乏對投機賭博風氣背後複雜的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問題的深入分析與全面認識,就無法建立合理及正確的回應。如果教會只把焦點放在道德規範層次上,急於就「是否可以投機賭博」找個簡易的是非黑白答案,恐怕容易把問題過分簡化。首先,投機在本質上與賭博有所不同。再者,股市參與是一個包括投資、投機及賭博等不同向度的複雜活動。把股民與賭徒等同視之,或以為只有貪婪之輩才在市場中遭受巨大損失,乃是不負責任的幼稚思想。

  香港教會對社會問題的回應一向稀疏乏力,對信徒影響尚且有限,更談不上對社會有甚麼實質的衝擊。事實上,香港近十年政經激變,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已經不是幾篇宣言或短文就可以作為教會的回應了事。香港教會必須同心協意,全力支持機構及學者就這些問題作長線及系統的研討,開拓有深度和內容的社會關懷模式。香港教會人力物力齊備,還等待甚麼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