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牟宗三的《圓善論》(二)


1889 期(2000 年 11 月 5 日)
◎ 古道今詮 ◎ 李慶餘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求在外者」,如榮華富貴和上文所說的「所樂」,因有命運之限制,所以不是個人能力所能掌握的,故尋求也並不一定可以得到。而「求在我者」是尋求就可以得到的,因這是個人能力所能掌握的。孟子並沒有說明「求在我者」是指甚麼,牟宗三先生按其理解,認為這是指仁義禮智之本心,亦即上文所說的「所性」。仁義禮智雖是人本性中所有,但卻是「操則存,捨則亡」的,所以君子要不斷操練其本心,並發揚其仁義禮智之本性。但發揚多少卻仍受命之所限,既受命所限,則道德行為不必有福,甚至可能帶來痛苦。因此,孟子嘗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個人往往受到心靈與肉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往往可增加其心靈的警覺性與忍耐性。

  孟子又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因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據孟子的觀察,只有歷試於過錯之中然後始能精進不已,有惶惑困擾其心,令其思慮不順,然後才能振作。若一個國家之內沒有拂逆皇帝意旨的賢臣,對外又沒有敵國與外患,則該國家必流于悠悠恬嬉而敗亡。所以,孟子最後得一結論,就是:人在憂患之中才能找到生存的目標與勇氣,而在安逸快樂之中的人,就只會枯萎敗亡。簡言之,人必須在苦難中奮鬥,必須有憂患意識才能便生存變得有意義。

  綜括孟子之論,可見體證天道,踐行道德的君子,他們的生命往往充滿了苦難,甚至於憂患中度日!換言之,道德行為並不必然地帶來幸福。

  
三、 孟子與康德之交接處

  孟子所說的道德,可與康德所說的「意志的善」相比較。「意志的善」是康德所理解的善的本體,而它之所以能夠呈現,亦須有磨練挫折。把德行或美善與苦難扯上關係,這點可說是中、西哲學共通的地方。此外,康德又進一步對善作出規範,指出只有依「無條件命令」而行者才是真正的善的行動。所謂「無條件命令」,乃是指:善行的原因並不因外物(意欲之對象),如富貴、快樂等條件而來。若善行以快樂等欲求為標準,則亦只不過是他律道德,反之,依無條件命令而生起的善的行動,乃是自律道德。亦即是說,善的行動應是人生在世的必然義務,是自律而使之然,其生發並無需以外物(他律)為誘因。

  依牟宗三先生的理解,康德所說的無條件命令即是孟子所說的「仁義內在」。依孟子,仁義既為內在之本性所有,則心性一旦呈露,便可生起道德行為,所以善行亦是「無條件」的。孟子曾設例子,說當有一孺子快要跌入井中時,目睹這情況的人都會立刻不加考慮便衝上去救這孺子,但這些人作出拯救行動時,並沒有考慮他們的行動會否得到別人的讚譽,也不是為了要結交孺子的父母,更不是要有甚麼報答,其拯救之行動乃是本心突然豁醒所使然。

  善行既是由無條件命令而生起,是本性呈露而使然,所以根本無需考慮結果為何,即使善行不能帶來福報,亦不應放棄。

  
四、康德為德福一致之所以可能而成立的兩個假設

  從孟子與康德之義理中,我們發現,中、西哲學都認為善行並不必然地帶來幸福,甚至認為善行是「無條件」的,亦即不應以幸福作為其動力。但依康德,人作為存在,必須有改善存在,尋求幸福的欲求,亦即中國人所謂「事事如意」的訴求,所以人對德、福一致之渴求並不會因現實的困境而消減,至少,德、福間的偶爾連繫必須為可能。

  依康德之理解,要使德、福間的連繫為可能,必須依靠「智思界」中上帝的觀念。因在「感觸界」的今生中,德、福間的連繫為不可能。(康德以上帝屬「智思界」;人屬「感觸界」。)這是因為人類不能創造自然(存在世界),但幸福必然涉及改變自然,亦即必然涉及改善存在之狀態,換言之,人的力量並不能保障「幸福之諧和於德」。反之,上帝的力量完全超出人類之外,祂創造了自然,並且能使自然與道德相諧和,因此祂能保證「幸福之比例于德」。

  然而,康德以上帝為思辯理性之假設,是為了保證德、福一致的一種主觀需要,而不是客觀之存在,康德因此稱相信上帝之存在為「信仰」。牟宗三先生亦因此認為,上帝之觀念並無必然性,它只是情識作用下之產物,是人把無限智心(泛指具有無限性的心體)人格化而形成的觀念。因此,上帝之觀念有虛幻性,並不能落實而使人有完全信服之理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