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好的家長講座(下)


1889 期(2000 年 11 月 5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現代人厭煩冗長的講座,失敗的講者們都易犯上一個毛病-缺乏掌握聽眾市場的資料。那些「多溝通」、「用心聆聽」和「易地而處」曾經是七十年代很精釆的答案,至今雖然仍是不變的道理,卻有「聽過了」的感覺。

  甚麼是「到POINT」?我們要為聽眾的「處境」給予實際的答案才行。

  試試在「答問時間」內聽眾的水平便知道講員尚未掌握到的東西,例如:

  1. 聽眾在工作上已忙至深夜才返家,哪裡可用「多溝通」!這是低下層至專業人士都一樣的處境啊。

  2. 聽眾對自己的孩子在各年齡階段的成長特徵沒有基本的學問,怎能「用心聆聽」?如果孩子在七、八歲說擔心母親會快死去,我們大多不知道這是因為那年齡對死亡有很敏感的反應,故此就算很用心聽也不會接受這「傻」念頭吧!也許一般家長還會最後很心煩自己的孩子是否不正常呢!

  3. 人是慣於從自己角度去推敲別人的,「易地而處」的結果也很可能是很天真地把別人的處境曲解,這是過分淺薄的運用「易地而處」。其實是需要配合反問對方自己的假設是否有錯,加上多從對方的表達中更正自己的推想等。
  所以很多時講座變成「聽了等於沒有聽」,甚至製造了一群自認專家的家長。我曾見過這一批自稱籌委的家長教師會成員,在熱心開會籌備家長講座課程後便不知所蹤,後來知道他們只是為校內其他家長服務,自己卻自覺很豐富知識,不需要聽了;多麼值得反省的事實!

  我們要常到別人(聽)的困難中找資料,如多聽電台的聽眾發言,多看報章親子版的文章(然後再少提同類程度的資料了),更要在準備講章時從兩三倍的內容中壓縮至僅四十分鐘的精華。沒有拖長感覺或老氣橫秋才是認真的演講態度!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