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溝通不容易」


1825 期(1999 年 8 月 15 日)
◎ 交流點 ◎ 紀南(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天早上,某文化機構內,發生了以下的故事......

  甲回到辦公室,一坐下,便高談闊論北京政府與法輪功,由自言自語至與隔鄰同事你一言我一語,甚至高聲逗更遠座位的同事表達己見,整個過程足足持續近半小時。

  甲:「北京政府封殺法輪功,又不禁止香港,分明想利用法輪功害死香港人。」(北京政府說有七百多人,因修煉法輪功導致死亡。)

  乙:「發神經!」

  就這樣,甲一言不發,衝去乙的方向,從後襲擊乙的頭部。由於事出突然,加上從後而來,乙在毫無防避下,當然中招。

  以上的真實故事,反映了甚麼?寫出來,不是要說三道四,更不是判斷甚麼,只想談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就故事看,甲和乙當然有言論自由,可是,乙那句「發神經」,是否衝著甲所作出的回應?為何甲竟然因此而有所行動?

  作為一個記者,近年在採訪和報道新聞上,很多時都被指摘,採訪與報道事實不符,不是說記者誇張作大,便說記者理解錯誤,沒有按他所說的報道出來,只希望記者作傳聲筒。

  相反,有多少會說是被訪者詞不達意,亦遑論有人說是被訪者說錯了,把責任推卸給記者。

  其實,記者或被訪者都有自己的信念,這些信念往往是受著本身的教育、生活、家庭、成長背景等經驗影響,也因此有了既定的一套思維、一套觀念,以致理解事物、或接收信息時,都會或多或少受到既定的觀念影響。

  如果一早知道甲和乙素有積怨,便不難理解為何乙會說「發神經」,也明白到甲為何不問個明白,便從後襲擊乙。

  如果記者不想被指摘報道與事實不符,不妨問句是否這個意思?同樣,被訪者也可反問記者是否明白他的回應?

  溝通是很深奧的藝術,要所有人都接收到,或理解同一個訊息並不容易,正如常道:「觀點與角度!」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