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出師表


1827 期(1999 年 8 月 29 日)
◎ 商數啟示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很相信從小要求孩子去履行的習慣是最具深遠影響的。上兩週我在專欄內介紹那群優質小學生的表現,足以使我對兒童工作多了不少引證理論的例子。不少家長都仍相信孩子好與壞是天生的,然而我卻深深相信是父母的影響力佔最重。這是EQ立論的「有樣學樣」。

  在主持這二百多位孩子的訓練營前夕,我特在家中寫了一張營導師的「出師表」,現再拿出來與你分享,如果你是一個教師,希望你把這篇文章介紹給你的同事們。

  我在導師職責一項中形容這是一種「接觸教育」,我寫下:「本營的成功與否,營的訓練活動只佔百分之二十,另外的百分之八十是靠我們這群營導師的身教示範。」

  換句話說,我不看重營的程序有過大作用,試想二百多位孩子在參與上已明顯有限制,向來「大量生產」式的教導不可期望過高,所以一般在校舉行的早會、講座等都不易真正為孩子帶來深切的頓悟。

  我繼續在導師職責指出「身教」的執行地點:「大會進行時的言行風度、飯堂和小食店內的相處儀容、在營地內和老師同學相遇時的談吐、個人使用營內用具措施的公德心表現。」

  表面看來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得好的事,然而成年人往往在這表現上成為孩子的笑柄,甚至從此不信任成年人的訓誨。

  心理學家認為成年人要有言行一致的「道義感」才算是成熟,否則只是孩童的幼嫩內心在一個龐大的身軀裡生存而已。

  故此我相信不一定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可以做到所說的話,然而孩子卻會在這不一致的觀感中感到失望和不再抱有尊敬態度。

  深入地分析-其實我們自稱成年人的也有上述老毛病-風度、儀容、公德心等都可能是很間歇的行為。

  不是由於我們不能做,而是我們不慣做!近年常說的商數(QUOTIENT)有趨向從量化角度評核個人能力,正是針對我們「慣做與否」的舉止!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