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1 期(2025 年 10 月 19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一次到某教會講道,問牧師有沒有當日的程序表,牧師說為響應環保,已許久不用紙張程序表了,弟兄姊妹可看投影熒幕,又或者先把程序下載在手機。
當一切電子化、數碼化,再沒有紙張,也不用印刷,是否就更加環保(省卻紙張及省卻油墨),這似乎不證自明。但原來真相不是這樣,甚至剛剛相反,數碼世界其實更加耗用地球的資源。
澳洲學者Neil Selwyn在其新書"Digital Degrowth"指出,大多數人誤以為數碼世界一切都是虛擬的、無形的,所以不佔用任何大自然資源(即等如最環保),但其實是大錯特錯。
他指出,事實上電郵、互聯網、串流影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在我們每日接觸的使用者介面,倚賴着背後的數碼基建,諸如光纖、數據中心之類,而它們的運作,也需要使用能源和資源。例如每一封傳出的電郵,已需要排放幾克的二氧化碳,若然還要附上一幅 Meme 圖(梗圖)表達謝意,更會將碳足迹提高到 50克。
近來許多人流行用AI 如 ChatGPT,其實付出的生態代價更大。以一封100字的電郵為例,ChatGPT-4的用電量便達到0.14kWh,足以使14個LED燈膽照明一小時。除了電力,更加要用水,水一般用來為伺服器降溫,用一次GPT 寫郵件,用水量便高達500毫升。
虛擬世界其實絕對不虛擬,它背後耗用的地球資源 (水、電、能源) 十分巨大,難怪今天Google或Meta都希望在數據中心旁邊建核電廠來發電了。
今年八月,英國曾經歷熱浪和旱災,政府呼籲民眾節約用水的方法不是少洗澡和洗車,而是從電子世界着手,刪去不必要的電郵和網上圖片、視頻,令伺服器減少用作散熱的用水量。二十一世紀我們的世界變得愈來愈奇怪和陌生,多知道事實的真相,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這乃自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