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整全認識人工智能科技
 妥善運用反思人類本質


第3191 期(2025 年 10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黃國維博士(中)及關瑞文教授(右)分享AI現況及未來發展,並以神學角度闡釋其影響。

  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天主教香港教區共同成立的神學對談小組,已於9月28及29日,於天主教教區中心舉辦香港神學研討會,主題為「從神學角度看當下處境與教會使命」。其中首場講座主題為「AI對教會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學者從神學角度反思AI(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及影響。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博士引述外國大學研究報告指,AI持續進步並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企業亦全面應用AI以提升生產力,且變得更有效率、更實惠和更普及。「可見今日社會對AI極度擁抱……但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會反過來影響人。」

善用人工智能 毋須恐懼抗拒

  黃國維博士表示,AI的影響包括模仿人類,但更準確和具效率,一方面幫助人類工作,另一方面卻有機會取代部分行業,如電腦程式設計師、會計師、客戶服務代表和校對員等。此外,AI也幫助或取代關係中的人類,例如AI機械人能幫忙照顧長者及聊天解悶,又或協助SEN(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發展語言能力及紓緩情緒等。他強調,AI無疑十分方便,但卻會令人類在各方面倚賴它,最終導致個人技能下降,甚至因習慣與AI對話,以致影響了溝通和社交能力。

  有學者形容,現代科技最核心特色是以不同方法,增加社會各方面的效率,並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追求。結果,當科技不斷擴展和以高效率為依歸時,社會只看重人的生產力和消費力,所有人看似成了一個「數字」,失去個人特色,甚至反過來被科技定義人的價值。

  他又以超人類主義看AI,超人類主義是指人類尚有許多進步空間,故透過科技加速人類的進化。而「進化」的目標包括提升壽命和智力,背後反映了人類欲克服死亡,追求永恆的存在,並追求功能和效率以提升智力等。

  對於以上論述,他以神學角度回應,AI源於科技,本當屬乎上帝讓人以智慧管理之美好受造物;但同時人不免會被罪所影響,故他提醒信徒必須以批判的目光使用並了解AI,而不必恐懼或抗拒。黃博士又回應超人類主義的意識形態,指人類要解決罪的問題,故應正視死亡和在有限時間中活出意義和跟隨上帝的生命,而非追求克服死亡,延長有罪的形態。此外,超人類主義下,人須爭取資源才能以科技進化,然而基督教信仰卻主張「愛鄰舍、多分享」的精神,背後意識形態截然不同。他重申:「我們可以一方面擁抱、接受、善用(AI),但別將它成為不合乎基督教信仰價值的東西。」

科技發展迅速 反思人類本質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關瑞文教授指,AI類別十分多元,如整合大量數據的聊天機器人、協助使用者處理事務的AI代理或自動駕駛系統等,均屬AI範疇。他認為AI發展至今,已開始實現自主化、生物化與實體化——自主化指自主AI代理,用戶只需提供最終目標,AI便會為人提供意見及詳細計畫,現已迅速應用至各行各業;生物化指將AI科技與人體細胞結合,擴展人類智慧;實體化則指量產AI產品如機械人等。

  有言,AI為社會及教會帶來不利衝擊,如AI取代人類工種,造成大規模失業。他指,AI一方面完全取代某些職位,但懂得運用AI的專業人士則變得更有價值,又引述調查報告指,預計全球在2030年淘汰9200萬個工作崗位的同時,可能會新增逾一億個新工作崗位,變相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至於教會方面,有言AI雖能迅速回答聖經問題和解釋神學概念,甚至撰寫講章,但錯誤率仍超過4%,擔心會「教壞信徒」。他直言,即使真人回答也有機會出錯,加上目前已有許多科技能降低AI錯誤率。不過他強調,當AI發展迅速時,信徒無可避免要反思何謂人的本質,同時重新考慮人與非人類世界(包括死物、動物與AI)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