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修正


3081 期(2023 年 9 月 10 日)
◎ 牧心世情 ◎ 吳志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年社會變化而出現的「家庭聚會」,在香港教會歷史中其實並不是新事。除了百多年前已在香港建立堂會的宣教士;另一「堂會增長時期」可算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當時不同背景的宣教士從國內來到香港開荒植堂建立教會;同時期也有不少對於基督教會與天主教會、不同宗派與神學思想、實踐之討論,有部分傾向將信仰生命只看為純屬靈之事,不與當時的文化與政治有過多接觸,並沒有登記成為宗教團體,以「家庭聚會」成為建立信仰的方式。

  當然,有不少認真的信徒為免陷入異端之路,漸漸在香港各聖經學院、神學院裏裝備;願意被神呼召所用,在各堂會或家庭聚會裏擔起教導、牧養之職。神在香港教會歷史,透過各宗派宣教士建立的地方堂會,以及個別小羣體的「家庭聚會」成為將《聖經》傳講,讓人認識真理與生命拯救的聚會方式。當然,世界各地對《聖經》的研究、對基督信仰的神學思考,並不會因香港的局勢而停下,過去二、三百年不論是聖經考古、原文、處境、倫理、語言學等等的研究十分豐富與深入;也幫助香港各堂會的弟兄姐妹,對三一神的拯救有更立體的認信。

  過去在歷史裏已進行信仰反省,建立宗派的堂會與家庭聚會有些分別,在家庭聚會的弟兄姐妹需要願意學習、加上開放生命時間,來不斷修正跟隨耶穌基督的信心之路。因為,神在歷史中的拯救工作的確是長闊高深,過程中信徒不斷在堂會裏學習修正自己對神認識的差異,從而建立正確的信仰生命。家庭聚會是需要付出更多時間,願意在羣體裏經歷神的帶領,同時也要認識神在歷史裏於各宗派堂會,對不同偶像異教的屬靈分辨。這樣來看,家庭聚會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應該也會漸漸建立自己一套的「信仰傳統」而成為獨立宗派。筆者關心的是,當不同信仰傳統的家庭聚會成熟時,其實彼此之間的差異與歷史裏的宗派,是否有很多不同之處?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