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心靈關顧

  世界預防自殺日


3081 期(2023 年 9 月 10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根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統計顯示,本港2022年共有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相當於每10萬人中有14.73人自殺身亡。自殺數字和自殺率都是2007年以來新高。按年齡分析,年滿六十歲的自殺死亡個案有477宗,佔整體約44%,打破自1973年以來的紀錄。長者自殺數字是否與疫情有關還是與年齡有關?若是後者,這實在令人憂心,因為香港已踏入「超老齡化社會」(即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逾20%)。那麼,我們社會對長者要有甚麼支援?

  有別於年輕人,長者面對的困擾與其身體和身分轉變有關。例如,因醫療開支帶來財務壓力、因要自我照顧和照顧患病配偶帶來心理壓力、因身體患病帶來生理壓力、因配偶離世帶來的孤單感等。這些壓力不必然導致人選擇自殺,但若沒有恰當和足夠支援,長者不容易承受生理和心理壓力。

  1989年,內子和我在英國。那時,內子有一份 Home Help工作。工作性質是協助長者可以獨立生活,內容包括購物、簡單執拾。按內子描述,她主要工作是探訪長者、跟他們聊天、飲茶。一次,內子跟一位長者分享她懷孕一事時,這位長者為她開香檳慶祝。Home Helper 與長者成為可定時見面的朋友。查實,香港也有類似Home Help的制度,但可能因文化不同,香港的Home Help服務太功能性了,即為長者提供飲食安排、醫療服務,沒有預留聊天時間。長者的生理需要被照顧了,但沒有心靈照顧。近月,政府在不同地區成立關愛隊。希望他們不要停在派發物資,更能名副其實,做到關愛。

  除了進到長者生活外,長者也要進入社會生活。我常說,「二元乘車優惠」是德政,因為這鼓勵長者多外出,接觸、發現和欣賞世界。這有助建立正面人生,減少負面思想。又當有食肆和戲院給長者優惠時,長者的生活世界沒有因經濟能力而退縮。表面看來,優惠是一項經濟,但查實這有助心靈健康。

  有別於年輕人,長者總覺得其生命已實現了。滿足是好事,但保存好奇和學習又是另一回事。我的姊姊已六十七歲,但她參與義工、報讀不同課程。她說,她不想死,因為生活世界太吸引了。但這又不等於要逃避死亡,而是不會尋死。

  以上所講的,主要從提升生活質素回應長者自殺,但現實是,身體衰退會使人活得很痛、很苦。有國家通過不同形式的安樂死來回應人的尋死,雖然人不用自殺,但人卻是他殺。我們沒有甚麼靈丹妙藥回應身體痛苦,但讓我們陪伴,能減輕你一點的痛苦。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