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
 探討理論與實踐方向


3066 期(2023 年 5 月 2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及基督教全國兩會已於5月18至19日,假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合辦「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內地及香港的著名學者及教牧分別就基督教中國化、宣教牧養、神學教育和教會歷史等議題分享及回應。其中,開幕禮由王家輝牧師及吳巍牧師致辭,陳謳明大主教祈禱祝福;閉幕禮則由單渭祥牧師、陳德昌牧師致辭,徐曉鴻牧師祈禱祝福。

基督教中國化 闡釋發展方向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牧師以「基督教中國化的時代性」為題分享,並由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李志剛牧師回應。徐牧師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宗教中國化的詮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保持基本信仰的同時,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健康文明的內容,並就教義作出符合中國文化及發展的闡釋。

  他表示,學者於2013年正式提出「基督教中國化」的概念,其後獲基督教全國兩會的重視及討論,國家主席習近平亦多次提出須堅持宗教中國化的方向。惟他強調,基督教中國化並非政治任務,而是中國基督教自身發展的要求和選擇。他續言,基督教傳入中國後,一直改造中國文化和社會,加上西方政治勢力利用基督教進行滲透,以致人們形容基督教為「洋教」,甚至有言「多一個基督徒,少一個中國人」。

  他引述經文:「⋯⋯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林前九22),指保羅在傳福音的使命上立下榜樣,說明只有適應別人的文化,福音才能廣傳。因此,他提到基督教中國化的三個特點,第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第二是宣講中國優秀文化,多講中國歷史故事,少講西方名人名言;第三是適應社會主義和新時代。未來,他表示將重點探討上帝論、基督論、人論和教會論,逐步形成中國基督教的神學體系。

  對於基督教中國化或會改變基督教信仰的憂慮,他表示中國教會有許多愛國愛主的基督徒,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最美鄉村醫生等,令人感受到「多一個基督徒,多一個好公民」,故認為毋須擔心基督教中國化改變基督教信仰。

回應時代挑戰 成為全球祝福

  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溫偉耀以「論『基督教中國化』」為題分享,並由中國基督教協會(駐會)副總幹事林曼紅牧師作回應。溫教授引述神哲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的理論,「宗教是文化的本質,而文化就是宗教的外形。」他認為,基督教中國化就是要尋索基督宗教和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元素,並將兩者聯繫起來。基督宗教有其獨特的終極關懷,包括「發現自己」與「發現他者(上帝)」、信仰內涵的辯證性、盼望的宗教,人的醜惡與回歸上帝。而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則體現在具有跨文化、跨時代的悠久價值的內涵,包括道德人格的修為、自我超越的修行、書畫藝術的養心、植根於《易經》的中國醫藥的養身思維。

  他認為「基督教中國化」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和挑戰,如基督教的排他性與中國宗教的多元共融意識產生張力、「因信稱義」與中國以報應為導向的傳統產生張力等,但仍要嘗試探索,以致基督宗教能以中國文化為載體,成為全球祝福。

神學教育培育 謙卑追隨真理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葉菁華以「神學教育與基督教中國化:一個香港信徒的觀點」為題分享,並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徐玉蘭牧師作回應。葉院長指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神學教育與內地有一定的差異。他先從課程指出,神學教育是為教會培訓人才,旨在培養「忠心又精明的僕人」,全面地具反思能力、洞察力、深思熟慮,以致畢業後能運用所學,在轉變中的處境回應牧養需要,承擔不同牧職事工。

  而在意識方面,他強調要謙卑,追隨真理而不自以為擁有真理,明白神學理解受到處境文化影響,沒有絕對放諸四海皆準的。他認為基督教中國化可以參考解殖理論,挑戰西方神學壟斷性的知識論,促進全球神學多元化。在議題方面,他特別提到基督徒面對中國傳統喪禮和祭祖儀式的挑戰,他認為神學教育應裝備神學生和教會回應此等文化議題。他最後以北京菜、台灣菜、廣東菜、香港澳門美食均為中菜,寄語在國家大前題下,仍可有多樣性。

融入神學教育 學習相關課題

  中國基督教協會副總幹事文革牧師分享「致力於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教育實踐與理論反思」講題,並由信義宗神學院院長曾浩賢回應。文革牧師以金陵協和神學院為例,指該院主要透過政治認同、社會適應、文化融合、宗教和睦、面向普世五方面,引導同學學習基督教中國化。例如:對同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堅持中國教會的民族性身分;認識中國社會及學習專業技能,為日後建構和諧社會作貢獻;儒家和道家經典與聖經對讀,融合基督教及中國文化;與其他宗教人士交流,培養促進宗教和睦的教牧人員;聘海外教師及接待外國訪問團,擴闊學生視野。他重申,中國教會只有通過三自愛國運動擁有辦學自主權,神學教育才能真正推進處境化的思考。

兩地守望相助 教會與民共苦

  大會總結時,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徐以驊教授認為,儘管香港與內地不盡相同,但一直守望相助,是次研討會內容具備高端性、全備性、建設性、創新性和共同性。他又深感國內教會發展迅速,香港神學研究能與世界平分秋色,對基督教中國化發展有利;疫後再聚,他此行感受到香港同工的熱情友好,期望對外開放後有更多國際交流。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蘇成溢牧師提到,誠靜怡、劉廷芳、趙紫宸等前人,對中國教會合一有莫大貢獻,並提醒普世信仰的教會必須是與民共苦的教會。他指出,教會的共同性和多樣性,是建基於聖經正典和大公會議的信仰。故對於前路發展,他建議透過更精準的聖經中譯幫助理解信仰,例如「犯罪」可譯作「過犯」;又建議從中國文化傳統人倫來解構「關係神學」,包括人與上主,家庭、社會、民主、國家的關係,因西方看重個人,但中國人看重關係。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陳德昌牧師於閉幕禮致辭,他認為「基督教中國化」的題目十分重要,因關乎基督教如何能在中國土壤上萌芽,繼續服務國家和羣眾,以致能開花結果。他又希望,未來能舉辦更多不同層面的研討會,讓香港教牧同工能有更多關注和參與,藉此加深認識「基督教中國化」的課題。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