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但不要變成做壞事


3032 期(2022 年 10 月 2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好心絕對是好,但好心可能會做壞事。所以,好心要存批判精神。讓我用一個聖經說明。

  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節是有關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重點是上主顧念貧窮人,財主不要只貪圖富貴和享受,更要照顧貧窮人。這是一篇教人存好心和做好事的故事,但同時,它可能做了壞事。

  第一,貧窮人得到的拯救不應只在來生,也應要在今生發生。我信死後的生命,也信死前的生命。死前生命雖短暫,但當下死前生命不是次要。沒有改變今生生活的救贖是馬克思所講的鴉片呢!若說這故事安慰了拉撒路,但這安慰可能只是這麻醉,使他將其盼望放在來生,淡化了今生由不公義帶來的痛苦和放棄了對公義的追求。面對生活的殘酷,我們可能需要鴉片,麻醉片刻,減輕痛苦。當鴉片使我們不再感到痛苦時(不是痊癒),這不必然是好事,因為我們失去對不公義和剝削的敏銳,視生活的不公為必然。結果,我們不只生活在自我安慰中,也同時,製造更多拉撒路。

  第二,拉撒路的情況令人同情。他的情況使我想起在亞洲地區的貧窮人。很多時,他們行乞時,也將他們仍流着血的身體傷殘程度向其他人展示,目的是希望藉此博取同情。這是可悲的,因為仍流着血的身軀竟是行乞的本錢。他們須要的是好好包紮受傷的身軀,不是拆開紗布。二十多年前,有聽過一些在國內的行乞集團打斷行乞者的手腳,令他們更能博取同情。拉撒路故事可能只是純粹描述,無意要利用拉撒路的傷勢,博取同情。但這故事企圖要透過拉撒路和財主的差別,帶出他們不同命運。結果是拉撒路遭到第二次傷害。

  第三,這聖經故事要帶出財主對貧窮人的責任,因為這是摩西和先知的話。這教導是重要。問題是:拉撒路只被描述為一個完全被動者,只可以等待別人救援。故事的他不但未能自己行動,更沒有能力驅趕「狗來舔他的瘡」。這可能是一個事實,但這對貧窮人的描述不自覺將貧窮人樣板化。結果是,不只是貧窮人不相信他們可以有反抗和自我救贖的力量,救援者也不會從欣賞和充權角度認識貧窮人的能力。這故事無形中強化救濟與接受救濟的僵化角色。貧窮人只有受害者身分。事實上,我們認識的貧窮人中有努力生活、有貧賤不能移呢!

  存好心、做好事,也要持批判力。


【要聞】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喜閱.門徒】

【城市心靈】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解讀綜合症】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