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對談教會社區工作
 走入社區探討各種可能


3010 期(2022 年 5 月 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經歷過社會運動、疫情等影響後,不少教會都希望更多介入社區服侍,卻不知從何入手。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王琼澧博士、基督教宣道會恩樂堂堂主任黃順成傳道、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及宗哲系副教授郭偉聯博士日前在對談活動中,從過往經驗作分享,鼓勵教會再思自己定位,走進社區共探另類的可能性。

  王琼澧博士引述學者指,社區角色和介入策略可作三大分類,第一類是地區發展的模式,建立社區能力、網絡、互助關係,相信社區持分者的介入;第二類是社會計畫,著重解決社區問題,由機構搜集和判斷再去解決;第三類是社會行動,組織受影響的無權人士,要求政策者解決問題。他補充指,現實多是混合情況,但分類有助理解和想像社區工作的角色與策略。

  黃順成傳道則指,有神學家歸納教會介入社區通常是以服務提供者、倡議者及社會創業者三個身分。他解釋後兩者指,倡議者如教會為拾荒者組織工會,向政府爭取最低工資;社會創業者則是直接行動並尋找新系統,他們大多不信任現存建制,例如有年輕人在反土地大發展下,自行組織羣體種菜、賣菜、退修,身體力行嘗試建立自己嚮往的另類生活。

  他認為,教會即使為年輕人提供許多娛樂活動卻令他們大失興趣,甚至感落後、膚淺、尷尬,教會更應該要建立新羣體,提供想像力、真實和鼓動人心在社會去踐行所信,且領先於文化和世界,而非甘心被拖着走,「這亦是二三世紀基督教興起的原因,因為創造了其他羣體無法提供到多元性、可能性和機會,也是教會最初的樣子。」

  郭偉聯博士坦言:「教會談及社區工作時經常外化,沒有想過自己就是社區。教會對生活有沒有一種另類看法,即是生活中有沒有福音呢?」他認為教會參與社區工作重點不在於政教問題,而是有否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予教會羣體,耶穌教導的核心就是愛神和愛人,愛人正好提醒要有更好的社區想像,通過不同方法與其他人一同生活。

  王琼澧博士建議可以走進社區裏面,共同探討另類的可能性。他續分享參與永利街重建時,建議長者爭取重建後原址居住,他們卻不相信有可能,結果活化後永利街向機構商戶收取一元象徵式租金;又有社工曾組織天水圍小販申請舉辦墟市,將非法活動變成合法,他重申只有身處環境中才能建設另類想像。他回應有教會擔心自己社會服務投入太多,令政府應做的不做,費用更轉嫁到教會,因此教會自身需要思考自己使命和投入程度。

  郭偉聯博士亦提醒,教會對社區工作的想像多是停留於帶人返教會,但這並非福音的全部,仍需要轉化人及其所帶來的關係,「撒該信主是最具社區影響力的信主,社會工作就是被更新後,有外顯的行動,最重要是活出基督。」他又坦言,教會之所以缺乏想像力是因過去幾十年的成功,直至近年香港大環境急劇轉變,教會才忽然驚醒自己需要想像更多可能性。他建議教會可以思考想在社區建立甚麼關係,有甚麼新想法可以加強愛的傳遞,彼此有更多喜樂等,作為思考社區工作的起步點。是次對談由「栽種和平」於四月二十日舉行「狂派與『摺』派:對談教會社區工作」Live 活動。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