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死亡的生命教育:意外的死


3006 期(2022 年 4 月 3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死亡是不可以預計,但有徵兆的預期死亡仍可以使人稍為容易接受。例如,若自己或親友患上末期癌症,我們就有心理準備接受死亡。然而,有些死亡是沒有徵兆下就發生,令任何人都措手不及。例如,交通意外、自殺、因暴力而被殺、感染了COVID-19等。沒有徵兆的死亡令人更難適應和接受,因為這加重了倖存者的遺憾、罪疚、忿怒。在COVID-19疫情下,有好多家庭已有兩年無機會可每日探望他們在護老院居住的家人。當住護老院者受感染COVID-19而離世時,他們家人可能連見亡者最後一面的機會都沒有。又當倖存者未能處理其傷痛而發展出創傷後壓力失調症時,他們就需要尋求幫助。生命教育沒有能力訓練治療者,但它可以培育人承載悲劇的能力。然而,當悲劇帶來的創傷太巨大時,受創傷者需要尋求專業輔導。

  當我們關注支援創傷後壓力失調時,當事人可能會經歷創傷後成長。成長有五方面,包括「我接受」(生命滿足)、「我可以」(樂觀)、「我感恩」(欣賞能力)、「我珍惜」(親密關係)、「我作夢」(新可能)。或許,這五方面成長可以成為生命教育另一指標。此外,這五方面成長使我想起相關聖經教導,「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神的愛,已藉着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羅五3-5)但我們一定要小心運用創傷後成長。第一,不是每一個經歷創傷後壓力失調症者都一定可以經歷創傷後成長。有些人仍在極度艱難中,看不見出路。又經歷創傷後成長的也可以再墮入創傷後壓力失調症。第二,後創傷成長是真實,但這絕不應合理一切痛苦。痛苦就是痛苦,沒有甚麼可以補償。所以,痛苦帶來成長的邏輯絕不是創傷後成長要支持的。第三,基督徒習慣將創傷後成長作為其意識形態,這充分反映教會的信徒見證上,這可能與「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有關。但這是保羅的經驗,不是每一個人的經驗。不釐清以上問題,創傷後成長會成為對在艱難者的一種壓迫。這是生命教育應當小心的。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全港聯合網上祈禱會】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消息】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