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親近十八年


3006 期(2022 年 4 月 3 日)
◎ 教會之聲 ◎ 區伯平牧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本週一是香港往常慣稱的兒童節,週二是中華傳統民俗的清明節,一個月之後有源於美國的母親節;這三個日子相近的節慶,巧妙地都牽及家庭關係。

  農耕社會通常形成多代同堂的擴展式家庭 (extended family),成員甚至包羅各兄弟分支;眾人幾乎終身都生活在一起。時代發展興起都市社會,促進了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往往只由父母與兒女兩代構成單一生活組合;一家人同住生活的年日也就大幅減縮。

  這些年間,中學生選擇赴外地升學的人數明顯增多;不少以前未有此想的家庭,也倉卒走向這股急潮。兒女高飛發展人生,父母固然欣悅;可是既然登上天空海闊的前程,自然不好預期他們歸回。但見父母矛盾地失落慨嘆,「原來子女只在身邊十八年!」

  世界各地都有未能提升普及教育的窮鄉僻村,那處的學童欲上中學就需要離家,往較大鄉鎮的寄宿學校去。在富裕國家,學童離家往另一些地區入讀心儀的高中,以至有利考進較佳的大學,也是慣常。至於學子依隨選讀的大學而離家,則可算是全球現象了。這些青年學成之後謀生立業,自然不一定歸回出身之地。教育的確可以提高人口流動。

  在香港的公務員圈子,由於某些福利措施,部分父母將幼年子女送到英國去就讀中學;然而這到底是社會的少數。香港地狹人稠,各處的距離並不遙遠,形成絕大部分市民都在本地完成小學、中學及大學,然後在本地謀生。換言之,香港的家庭組合常態是父母與子女一直同住生活,直至他們各自結婚成家。於是世界各地習以為常的「子女在身邊至多十八年」,成為香港不少父母近年的陌生新衝擊!

  當前移居海外的潮湧未退,香港市民一再承受家族支離破碎的傷痛。三個日子相近的家庭關係節慶臨近,呼喚我們不要只求吃喝度節,不要止於此刻歡慶;還要周全地正視心靈的缺失,撫慰分離的傷痛,修補疏離的孤單,培育互建的情誼。

  很多堂會都在摸索,應對信眾離港形成的人力不繼和財力不繼困難。教會是「人」,讓我們切莫輕忽信徒家庭離散的莫名悲苦;尤着力推展主裏的互愛互助來彌補人間親情。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全港聯合網上祈禱會】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消息】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