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十九世紀中期,適值美國獨立建國一百年前後,北美洲教會產生一波「聖潔運動」。隨後經過半世紀的演化,這股「奮興—復興」浪潮催生了強調經歷聖靈的「五旬宗」信眾及教會。由於這些教會領袖之間的靈性經歷及神學觀點等分歧,五旬宗信眾及教會不久形成很多分支,其中「神召會」在一九一四年成立。
源起聖潔運動的五旬宗既強調經歷聖靈,以至靈性成長,由此就更進而熱切普世宣教。甚至在產生正式的五旬宗教會之前,已經有「五旬節運動」的追隨者身體力行,響應宣教。在那些年間,五旬節運動尚未形成具規模的教會及差會,因此未能有具規範的差遣行動;同時加上美國社會鼓吹「個人」的風氣;於是不少牧者及傳道,甚至普羅信徒,只要取得一羣友好的支持,就毅然獨自出發宣教。
美國青年女信徒 Annie Bailie (李希望) 在一九二八年獨自來到中華大地傳道;她由一腔熱誠以至一生熱誠,後來加入成為神召會教士。因着戰亂,李希望與她的傳道果子、隨後的華人女同工潘慈惠,分別多次流離漂泊於國內和香港兩地。直至一九四九年,她們才先後長居香港事奉。兩人起先在元朗「神召會聖光堂」重逢同工服侍;這所鄉鎮教會也是由國內轉來香港的神召會同工於一九三九年建立的。
李希望與潘慈惠可說是同期大量移居香港的內地民眾的一分子。她們目睹同來香港的新住民,除了聚居於海港兩岸市區謀生,也廣泛散佈於新界鄉郊營生,很多成為菜農、豬農、雞農等。鄰近元朗的屏山鄉,尤其靠近山地一帶,由此而新開闢不少土地,農舍漸多,人口日漸增加。兩位教士隨即將傳道工場轉移至屏山,並開展多種服務;既傳揚天國福音,亦積極辦學,由識字班至幼稚園至小學,適切社會需求。
兩位教士主理的多種兒童事工均廣受歡迎,讓她們較易立足當地,接近民眾;因此參與聚會者與日俱增,至一九五四年正式成立「屏山神召會」。由起初期暫借屋角到租用農舍,由租地擴校到後來購地自建,兩位教士一直敏於把握傳道的時機。她們在一九七零年重整教會組織,稱為「新界神召會」,在「屏山堂」的基礎上,往鄰旁新市鎮建立分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