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預防自殺日


2924 期(2020 年 9 月 6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執筆之際,全球正受COVID-19影響。為了防範傳染,很多地區都採取不同程度社交距離,其中限制外出和人與人接觸。若這限制只是一兩個星期,這還是可以,但若長達一個月,甚至數個月的社交距離,人的精神狀況將受嚴重影響。例如,很多人因未能探望住在院舍的親人而變得抑鬱。此外,香港家居空間狹小,人際關係因長期局限在一起而令衝突加劇。雖然我們未有任何證明疫情下的社交距離與自殺數字增加的關係,但國際預防自殺日提醒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支援正受到嚴重威脅。

  另一與疫情有關是失業,並因經濟變壞而產生焦慮。二零二零年七月,香港失業率是6.2%。這沒有計算有很多人要減薪。此外,剛畢業的大學學生將有一段很長時間待業。在可見的將來(兩年),就業市場不會有明顯改善。對很多打工仔來說,工作不只是意義,更是生存,即手停口停。生活成為一件苦惱的事,人無法享受到生活樂趣。有數據指出失業和生活壓力與自殺有密切關係。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在今年二至七月期間做了一項調查。受訪市民中,分別有超過七成及四成受訪者,有中至高度的創傷後壓力症症狀,以及抑鬱症症狀;36%更同時存在兩種精神健康問題症狀。二十四歲或以下年輕人,呈現徵狀情況更較二十五歲以上人士嚴重。這肯定與二零一九年反修例事件有關。除了那些直接遭被攻擊者外,每日在媒體閱讀和觀看相關新聞報道者也深受影響。

  生活中的壓力是人生不能避免。所以,加強個人的抵抗力是重要。有很多研究指出靜觀和瑜伽有助加強個人抵抗力;除了這些外,音樂、繪畫、編織和戶外活動等都有同樣功能。這是一種內在狀態處理。因人是關係性,所以,恰當的人際關係是不可缺的。例如,在疫情期間,有送飯員堅持為有需要者送飯。這是一種牧養關懷。有安老院舍員工努力運用社交媒體讓住院者與家人有一定聯絡。這也是牧養關懷。查實,教會可多思考在個人內在狀態和人際關係層面推動人際牧養關懷。然而,由社會事件引發對精神健康的衝擊就不可能倚賴以上兩個進路。這不是不可以,而是沒有一個由平等和正義建立的互信社會,我們的努力只是補救式。因此,為何參與建設一個公義社會也有助預防自殺。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教關愛心行動】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