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後生:教會及機構如何在經濟風暴中活過來


2902 期(2020 年 4 月 5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新冠肺炎瘟疫蹂躪全球經濟,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香港經濟也大受打擊,股市狂瀉,大部分行業幾半癱瘓,失業率持續高企,有云這困局會延續起碼半年至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剛發表一項名為:「堅守使命,跨越寒冬」的網上問卷調查結果,在五十三間基督教機構的回覆中,七成二承認由上年十一月開始,機構已出現財政赤字;四成表示若收支不平衡情況持續,現金流恐怕只可應付多三至六個月。而因局面如此嚴峻,近半機構坦言已要透過員工自動減薪、放無薪假、自願流失以至裁員等舉措,節約開支俾共度時艱。但因着疫情緩和遙遙無期,八成機構總幹事對機構的前景感到負面甚至非常負面。

  記得在九七回歸前,香港教會及福音機構,也曾因政治變動對前景感到困擾,但程度遠不及今次的厲害。而在回歸後首十多年,除了零三年沙士一役,香港經濟大致穩定,股市樓價飈升,製造了一片唱好的樂觀氛圍,不少教會及機構趁此大展拳腳,紛紛拓展事工。但正如已故楊牧谷牧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嚴正指出,當教會及機構不斷自我膨脹,成為了一具身軀龐大臃腫的恐龍,當身處的環境驟變,優勢不再,就會立刻失去應變的能力。

  

  香港正置身環境逆變的漩渦,近幾年有政治的不穩定,加上社會撕裂和對立,人心思變,移民潮已逼在眉睫。現在更雪上加霜,新冠肺炎瘟疫席捲全球,世界政經大格局幾䧟崩解,這肯定無可避免令全球經濟大幅度衰退,嚴重程度極可能直迫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全球大蕭條。

  際此嚴峻局面,教會及福音機構須回到初心,知道上帝託付我們做的其實只有一件事,就是以祂的聖道餵養及牧養羣羊,正如舊約先知以西結所說,失喪的尋找、被逐的領回、受傷的包紥、有病的醫治,這才是教會和機構的核心召命。

  過去幾十年,部分教會和機構過慣了安舒及豐裕的日子,建築物美輪美奐,架勢堂皇,員工薪水也提高了,福利優厚了(說要貼近市場俾留住人才),架構也愈來愈臃腫,結果尾大不掉,像頭大恐龍轉身也成問題,現在一個史無前例的經濟大浪劈頭冲過來,一下子就失去抵禦的能力。

  回到初心,除了認定召命,還要精簡架構和人手,也要重拾教會傳統中曾有過的織帳棚精神。使徒保羅說他可以藉福音養生,但他選擇以織帳棚謀生,即是以自己的勞力養活自己,但同時以福音事工為念。這份帶職事奉的模式,不單可大大紓緩教會及機構的經濟壓力,而且令一些同工更「貼地」,因為再不是活在象牙塔裏,而是活在人羣中憂戚與共,這才是道成肉身的福音精神。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部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