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要移民了


2895 期(2020 年 2 月 16 日)
◎ 教會觸覺 ◎ 陳德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牧師,我們一家要移民澳洲了。」

  「牧師,我們要移民台灣了。」

  「牧師,我們一家要移民……。」

  最近,因應香港政治及經濟局勢的發展,有不少年輕夫婦教友都向我表達為了孩子未來的成長和教育,有移民外國的抉擇。香港本為國際城市,居民往往來來也本平常。五十年代中國內地因應社會政治問題,大量內地人士遷居香港;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內地陸續有因家庭重聚移入香港;九七之後,每日一百五十名移民配額、優材、商業及企業家引入計畫都讓香港的內地移民日增。相對地,香港自六七年暴動、八零年港英談判、九七回歸、六四及多起政治事件都先後牽引起港人移居海外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只不過,這次弟兄姊妹通知教會牧者的時間都很倉卒,很多時候都不超過離港前一、兩個月的時間,並且普遍期望低調處理,除了至好親朋外,誰都不想「打擾」。

  對教會來說,他們多的是教會的中堅分子,整個家庭無論在事奉、參與和奉獻上都曾有着不少的貢獻,要選擇離開自有其難處和充分的考量。雖然,這批弟兄姊妹在年輕時,多曾負笈國外,並且在該處已有一定的生活網絡,加上現時的交通和通訊網絡與當年已是大有進步。但畢竟是要舉家離開,面對離別和重新開啟的生活都應有更多的支援啊!而且,他們可能對此時的離去可能有一定的情意結和內疚感!所以,他們很想低調再低調。

  經過了解和傾談後,筆者嘗試向將要移民的弟兄姊妹作出了建議並得到其同意,在離開前的最後主日崇拜中,邀請他們回堂並在崇拜中為他們移居海外的事情作公開的祝福,由牧師為他們的新生活祝禱並致送禮物:一份由代表教會生活的「手握祈禱十架」作為紀念品,期願縱使生活在彼邦,亦能彼此在靈裏相交,禱告互相記念。當日,他們所屬的團契小組員都齊聚一堂,並在崇拜後拍照留念,更相約安排踐別宴會。氣氛縱有不捨,但也是高高興興的,更重要的是能放下是種種「叛離」的迷思,得着大家的祝福,開啟彼邦的新生活。

  雖然,這些移民的教友在彼邦或已有一定的社交網絡,但筆者亦嘗試透過本宗的教會和私人聯繫,在他們要移居的城市先行聯絡好教會、友好,並先行介紹他們認識,好能到達時多一分力量來幫助他們適應,盡快投入當地的新生活。作為牧者,我特別關心他們在彼邦的教會生活。因此,能聯繫當地本宗教會或友好教會牧者作出抵埗時關顧和牧養是需要和肯定。雖然,知道最終教友們未必會選擇你所聯繫的教會,這也是牧者當盡的義:盡力幫助教友在異邦得着屬靈供應和牧養。

  當然,當教友正式移居彼邦後,適時的通訊關懷也是牧養的一部分,當肯定知道他們一切已安頓好,我們才放心下來。

  筆者還有一項相類似的事工要分享,就是青年信徒離港升讀大學時,為他們舉行差遣禮的安排。當年輕信徒到了十八歲時,他們會有兩個人生重要抉擇:接受堅信禮(註)和到外國升學。筆者在教會暑假期間會在崇拜中加設堅信禮和「青年信徒成年禮暨升學差遣禮」。在差遣禮中邀請要接受成年禮和將到國外升學的年輕人父母一同參與:在崇拜中由牧者為年輕人進行成年及升學的祝福差遣,又邀請父母為孩子別上代表教會的「襟章」。寓意教會的關心和禱告會常伴隨他們,也鼓勵他們在彼邦當也記念教會教誨,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也帶着見證主恩的使命。雖然,只是簡單但又隆重的禮儀,但感受到參與者,包括年輕人、父母及教友們「信徒相通」及教會一家的濃烈感情。

  上述這些安排,只是筆者在教會對移居海外生活、升學弟兄姊妹的一些牧養,期望他們的離去,無論是「暫別」或「長別」,總帶着上帝的恩佑、弟兄姊妹的祝福,彼此依然在「萬人之父,超越萬有之上,貫通萬有,在萬有之中」的上主團契中,互為肢體,情誼永在。

  (註:筆者教會設有兒童洗禮,在他們十六歲以後,可以接受堅信禮。)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