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上同行


2895 期(2020 年 2 月 16 日)
◎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九八六年春天,在中大醫學院任教的梁智達醫生,看了靈實醫院創辦人司務道教士(Sister Annie Skau)的傳記《荒原上》後深受感動,偕同兩位同事去參觀,誰知「這個參觀就改變了我的一生」,一去便是三十二年;及後更傳承司教士「與病人同行直到最後」的精神,成為引領香港纾緩治療發展的一位先行者。

  遇見兩位使女改寫一生

  當日負責接待梁智達的是護士長黃茵若姑娘,而最讓他意想不到的,竟然是已經退休回挪威的司教士,因為去陝西探望當地教會而路經香港,剛好當天也在。

  那次參觀留下深刻印象。「我看到靈實醫院雖然很簡陋,但有一班很有愛心的護士」,同時間卻非常缺乏醫生,而且院長位置已經空置了兩年,若再繼續下去,政府就會派一位或許不是基督徒的人來當院長。當晚他回家就寫了一封英文信連同奉獻給黃茵若,告訴她「不知道天父今天要對我說甚麼,只知道我看見兩位很特別、神很重用的使女」;而他接着幾個月「都無法忘記這家醫院」。

  一九八七年一月二日,年僅三十三的歲梁智達到靈實醫院上班,成為該處最年輕的院長。

  不讓病人孤單地離世

  靈實醫院前身是靈實肺病療養院,一九五五年由宣教護士司務道創辦,建在調景嶺附近的一處原始荒野上。當時肺癆病人的死亡率高,而且會傳染,加上醫院位處偏僻,所以好些病人去世時都沒有家人陪伴。那時司教士訂立一個不成文規矩,就是「不允許任何一個病人孤單地離世,一定要有一位護士陪着」,而很多時都是她自己去做。司教士長得高大,有六呎多,病人就死在她懷抱裏。

  司教士「不離不棄、陪着臨終病人到最後一刻」的堅持,梁智達說就是善終寧養的核心精神。

  醫院配合時代要轉型

  梁智達初進靈實醫院時,三百多張病床,只有十個都不到的醫生。他是唯一一個香港畢業、並具有英國皇家院士資格的醫生,其他來自紐西蘭、英國、挪威、新加坡、緬甸等,「就像聯合國一樣」。病房沒有冷氣,下大雨時,護士要到處張羅臉盆、桶子裝水。這位自問當時「人事管理又不懂、財務管理又不懂,簽支票也手震」的院長,認為首要任務是搞好醫療服務,於是着力於發展醫生的團隊,建立他們的質素,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醫生加入。

  不過同時間,拜醫療的發展,肺癆病人住院的日子,已不需要如過往長達半年至一年,並且病症逐漸受到控制,社會需求大幅減少;而隨着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如果靈實醫院不同步向前的話,那便會被淘汰」,政府當時給了他們三個選擇。

  第一是重建成為現代化醫療的復康醫院;第二是轉為給長者的長期療養病房;第三就是停止運作,「執咗佢啦」。最後靈實選擇重建,一九九零年起開始由梁智達負責此五億多元的計畫。

  八十年代引入善終服務

  此時,香港亦開始有關於善終服務的討論,「這個概念是從英國傳過來香港」,英國早於六十年代開始,而香港首間提供服務的,是一九八二年天主教團體辦的聖母醫院,其後律敦治、聯合、南朗和靈實醫院相繼加入。

  「我一九八七年入來的時候,靈實醫院有幾個護士已經好有心去參與這個討論」。原來之前有腫瘤科醫生斷錯症,將肺癌病人當作肺癆送去靈實,發覺後認為反正沒甚麼治療可做,索性將病人留下,於是靈實在一九八四年開始收容末期肺癌病人。

  但畢竟兩者的照顧是有不同的知識和技能,梁智達想到靈實沒有發展高科技的條件,但有一班很有愛心的護士,可作為善終服務的基礎。於是一九八八年向董事會提出將這服務「作為我們一個發展方向」,並獲接納。只是當時香港醫療界在這方面還未有相應的發展,「對一個醫生來說,每位接受自己治療的病人也會死,是一種很大的挫折感」。由於找不到其他醫生去做,本身是腎科專科的院長就自己上馬,去了英國兩次作短期訓練,回來後「自己巡房,自己照顧病人」。

  一九九七年,靈實醫院重建完成,並擁有香港第一間專為晚期病人設計的紓緩病房,有二十六張病床,「開幕那天,我真的由心笑出來」。此刻,紓緩治療科終於成為香港醫療界的一個專科,跟其他專科有同一地位,提供訓練和有顧問醫生職位。開始時全港只有五位這門的專科醫生,靈實醫院有兩個,一個是梁智達;另一位是他們的顧問醫生。

  基督信仰關懷照顧

  在參與紓緩治療的團隊中,不少是基督徒,梁智達相信如果沒有永生的盼望,不知道人死後往哪裏,「而你要每星期面對一些垂死的病人,是很難承受的」;加上聖經的教導說:「神用祂的形象造人」,所以他認為基督徒秉持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理念,無論去到哪個境況,都值得被關懷照顧。就如他有一位院友是年輕的媽媽,半邊臉被腫瘤腐蝕到見骨,護士每次處理傷口時,「如果沒有一個對人的價值觀,是很難面對的」。

  不過梁智達強調,紓緩治療終究是醫療服務,「而不是一個宗教的服務」,醫護團隊可以帶人信主,但必須先處理和明白病人當下的需要,「醫生最緊要的是做好醫生的角色,若然連藥也不開就跟病人傾三小時的聖經,令病人很多症狀未能紓緩,他就不是一個好的醫生」。

  由零開始 繼續開拓

  隨着人口老化和癌症病人增多,梁智達看到香港的善終服務非常不足夠,在每年四萬多的死亡數字中,公立醫院只有三百六十張紓緩病床,政府不願投放更多資源,私家醫院則因為服務不能賺錢而不會做;而當他看到每年靈實的輪候冊上,有一半病人是等不到紓緩床位就已離世時,特別感到難過。所以二零零六年當華永會有一筆基金時,梁智達認為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於是說服董事局,在靈實的舊址旁,創立了靈實寧養院,自己亦離開工作十九年的地方,再次成為開荒牛,由零開始。二零一四年靈實寧養院與司務道護養院合併為司務道寧養院。

  寧養院一開始時有五十張病床,由於沒有政府資助,起首三年是蝕本的,但梁智達有信心其後連同捐獻是會達到收支平衡,最後果然成功做到。不過他心裏仍有遺憾,「就是服務不到窮人」!二零一二年,終於有一張慈惠病床,免費給予拿綜援或公立醫院減免院費的人士居住;而隨着不少有心人的捐獻,今天已增加至二十張慈惠病床,目前全院總共有一百張紓緩病床。

  梁智達說當初不少人認為寧養院「做一兩年就會倒閉」,但十三年後的今天,他正籌募擴建工程,冀望讓更多人得善終,一如他們的口號,「用愛擁抱晚晴」。這位二零一八年剛領了三十年服務獎的院長,似乎還未停下來,繼續透過紓緩服務,學習「凝視死亡,反思生命;活在當下,翹首永恆」。

  梁智達 ︳靈實司務道寧養院院長

  訪談日期︰2019年3月30日

  訪談學生︰黃碧瑤、馮愷澄 / 香港浸會大學

       馮文傑、盧咢中 / 華英中學

  整理及撰寫︰馬少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