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巷老人


2819 期(2018 年 9 月 2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認識一位身體發出異味的老人。

  小王投宿後巷,用紙皮、木板堆砌了一個「家」──高不及腰,空間只容臥下來睡,連彎腰坐也不能。有幾次,他從睡夢中給我吵醒,行了幾步卻忽然消失了。我往後探頭望,原來他正躲在後巷窄角小解。另一次,他睡眼惺忪推開自製的「木門」,陽光一照射,一羣螞蟻旋即浮現,簇擁着地上的食物屑。

  然而,小王教我認識人的立體。我不會忘記,第一次跟他上教會後,他帶我在街上拐了一個又一個的彎,由大角嘴逛到太子一間快餐店。玻璃門一推,他瞎子摸象似的踱到取餐處,跟一般人先到收銀處買單不同。「第一次來嗎?」我問。他點頭,接着說,這兒舒適多了,比其他茶餐廳更加乾淨。眼前的老人,熟稔後不時隨口說出意想不到的事。例如,去年有街坊關照,請他擔擔扛扛,他才平生首次乘搭地下鐵。過了一回,餐廳有人端來兩盆西式意粉。喔,原來在我先行霸位時,他連我一份也點了付錢,且還添多一碟菜。

  說回教會崇拜,返了三個月多,他半個呵欠也沒打。跟他相處了年多,他每次見面總戴帽子,加上一臉鬍鬚,不易察看他的臉容。現在回教會,鬍子修葺了,帽也脫下來。最記得他回教會的首個清晨,光光鮮鮮,腳蹬一對Timberland似的全新高筒鞋,霎時像個新金幣似的亮閃。那間教會入口擺放了點名紙,老伯的名也給記下了。所謂點名,其實只要一剔就可,老伯眼不靈光,每次都在點名紙的空白處緩緩地一隻一隻字寫。我每每耐心等待,於我,這是神聖一刻。也許,他的目前住址依舊空白,現在卻有一處地方念記他的名。

  我從一個探訪計畫結交小王,我的身旁還有兩位隊友,包括領他歸主的女傳道。老伯不時提起她們,說有空便要一起食飯,愈講愈大,最後演變成海鮮餐。他認真地相約好後,自行在彌敦道找間排場不錯的海鮮酒家。他甫坐下,一瞥餐牌便提意點條接近四百元的大青斑,說要請我們食海鮮。回程路上,有姊妹陪他同行,事後透露,老伯路經砵蘭街時渾身不自在,忽然寡言起來。她打趣,如此一老一嫩組合,沿途花街柳巷,小王大概怕人誤會……。三個月了,教會有個熱心的小弟兄,跟我走訪了老伯的後巷一趟,事後更自掏腰包買了本大字版新約聖經給他,並邀我在目錄頁留一段文字。日後,小兄弟願意每週接他回教會,想來老伯終可紥根了。

  「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豐盛。」偶爾,我會思索這段經文對無家者的意義。自己的步履急速,老人家卻遲緩,當他們的timeful friend,委實不易。又想起自己的公公,他晚年白內障,離世前,舅父陪他慢步公園,有次我也在旁,低頭看見一隻蝸牛,昂首望,卻驚覺藍天上的白雲原來是會浮動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