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手冊剖析人口販運
 呼籲華人教會助受害者


2819 期(2018 年 9 月 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連續第三年被美國國務院列入販運人口「二級觀察名單」,被批評辨認受害人的表現不理想,未達打擊人口販賣的最低標準。為提升對人口販運受害者的保護,香港公民社會反人口販運專責小組早前發布了香港首本雙語的《初步識別及協助人口販運受害人手冊》,小組機構成員之一Stop Trafficking of People (STOP.)項目經理陳苒婷盼華人教會能加強對香港人口販運情況的認識。

 

 

  香港的人口販運較常見於勞工販運,其中包括外傭問題。據悉,聯合國移民署香港特區辦事分處早前向本港四百二十四名菲律賓及印尼傭工進行調查,發現有超過三成受訪印傭曾被中介剋扣九個月工資,逾七成印傭及四成菲傭稱公餘時無法自由外出,長期工作沒有休假等。

  由二十七個非政府組織成立的香港公民社會反人口販運專責小組早前舉行《初步識別及協助人口販運受害人手冊》發布會,簡介手冊提供初步篩選和自我評估表格,並有法律基礎、協助被販運者的指引及建議、識別潛在販運受害者、保護範圍、現有服務及轉介索引。陳苒婷指出,過去很多前線機構無法識別和應對受害者,出版手冊的目的是讓機構前線人員、醫護人員、社工及大眾認識人口販運的指標,以及如何處理問題,「整本手冊全面地包攬議題,讓不認識的人看完後都能有基本認知。」

  認識人口販運指標 確立與自身有關係

  「傳統中文教會很多時有個想法,人口販運必定與性有關,認為受害者必定被賣到酒吧、一樓一,或者像電影橋段被綁着手腳。」經常四出作公眾教育的陳苒婷直言,本地英文教會與中文教會對議題的認知程度差距甚大,英文教會信徒相對熟悉,有些更會積極參與其中;傳統中文教會信徒則認識不多,甚至認為不會在香港發生,「第二反應就是識少少便開始在教會談論,卻局限於綁着手腳或性販運的層面;有些信徒則會說人口販運只在泰國和柬埔寨發生,這樣的教育會給予一個不整全的圖畫予會眾。」

  她解釋,主要問題出於關於人口販運的資料絕大部分以英文撰寫,本地媒體也鮮有報道,導致華人信徒對議題缺乏認識。「人口販運一直都在香港發生,只是以甚麼形式出現。」她強調,信徒首先要意識到人口販運並非外國議題,而是與自身有所關係,先確立關係才會有動力關心。

  「我自己屋企也是受人口販運影響的家庭,阿姨小時候被賣走,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經歷。人口販運在香港絕對不是一個新的議題,早至二十世紀初,在香港和澳門極之普遍,甚至有『賣豬仔』的鋪頭出現,出售被賣的人。」她補充,近年發生在香港人身上的個案主要是涉及援交,以及工作假期時被騙到按摩場工作,收起護照和金錢無法逃走等。

  她建議教會羣體可以先認識人口販運的指標,如何在成人或兒童身上出現(詳見圖表)。除了可透過是次出版的雙語手冊增加認識外,STOP.過去亦曾出版香港人口販運英粵詞典,以及較生動貼地的雙語教育字卡,機構網站亦設資源圖書館供公眾閱讀學習。陳苒婷指,機構去年更推出「100storiesHK」網站,讓香港的人口販賣倖存者講述自己的故事,並從中分析和教育個案所涉及的指標:「一個人可以涉及多個指標,從故事可看到人口販運有多複雜。」

  籲信徒捐空置物業 作受害人中轉住宿

  現時香港法律仍未有直接將各種形式的人口販運刑事化,立法會今年開始討論《反人口販運立法草案》,惟有聲音指香港人口販運情況並不普遍,陳苒婷回應說:「因為香港缺乏反人口販運法,以致受害者不敢走出來,我們希望政府能夠盡快立法,並設立保護機制,包括受害者短期住屋、衣食住行等基本保障。」

  STOP.過去一直支援受害者各方面需要,並與教會合作,將空置物業作為受害人中轉住宿所用,但她坦言住宿經常不敷應用,機構要為受害人另覓賓館,她特別呼籲:「我們鼓勵有經濟能力的信徒,將空置物業捐出一年給機構作中轉住宿之用,只需要有床及基本廚廁。」她又鼓勵信徒可以多在社交網絡上分享有關人口販運的資訊,或邀請機構到教會或工作場所分享議題,甚至到外傭團契或羣體中作培訓,教導他們辨認人口販運個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