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重建的一頁傳奇—–
禮賢會九龍堂的故事


2732 期(2017 年 1 月 1 日)
◎ 特稿 ◎ 訪談:吳思源 筆錄:本刊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地狹人稠,當禮拜堂感覺地方不夠用,就想到拆卸重建,近年也多了這些例子,只是一些教會因此引致「胎死腹中」又或因籌款不足而「爛尾」。又有教會在重建計畫之初,高舉「信心」而忽略具體可行的財務安排,結果負債累累,教會後來也一蹶不振。

  位處又一村達之路的中華基督教禮賢會九龍堂,剛重建成功,它重建的特色是先籌募八成建築費才開工,結果在預期日子內峻工,這實在是一個很美好的見證。

  教堂的重建與重見

  禮賢會九龍堂的重建去年十一月正式完工,揭開帆布幕後,街坊和會友無不感到異常的熟悉,皆因新堂外觀與舊堂幾近一樣;與其說是重建,不如說是重見。堂主任葉亮星牧師回想這六年,由探究、尋求、推動到落實重建計畫,擔子雖重,卻有一班長執、教牧和會友並肩而行,沿途盡見恩典處處。

  「很多老教友進來時都說好像沒有重建過一樣。」葉牧師走在新聖堂的中央笑說着,由外觀到聖堂裏的面貌,大都保留了重建前的原貌:舊聖堂的十字架、正門木門、長木椅、聖所傢俬都一一經過翻修保留下來,一九五七年由德國禮賢會母會贈送的「信望愛」三個大鐘仍舊在每個主日響起,門外花園那棵人蔘果樹依然豎立原位,見證着教堂走過的歲月。

  而事實上,重建後教堂面積由一萬多方呎擴建成四萬多方呎,單是聖堂的座位就由過去六百個增至連閣樓九百個,足以應對每週崇拜約一千五百多位會眾、三百位主日學學生和一百位堂校合作的家長班家長使用。聖堂兩側更增設關愛座位,二樓轉播室設育嬰室及哺乳室,照顧有需要會眾。

  除了保留舊物亦不乏加入新設計,如聖堂兩旁採用內外玻璃窗,外層依舊堂的綠色十字架,內層增設彩色十字架玻璃窗,配以藍天綠草和燈色腰帶代表山脈,引領會衆仰望聖所十字架,寓意「我要向山舉目」。二樓禮堂則以挪亞方舟為設計概念,兩旁有「挪亞方舟」及「耶穌平靜風浪」的彩繪玻璃,能容納四百會眾。重建後,整座建築物樓高七層,包括地庫、地下、一至五樓及天台花園,共有八個多元功能室、兩間音樂室及五間小會議室。有別於一般教堂,新堂每層設置飲水機、兩處茶水間、兩間設備齊全的廚房、天台設置燒烤區和廣闊的休憩空間,「我們希望會友可以多留下來交流談天,而非完了崇拜聚會就離開。」

  面對反對聲音 領袖平靜回應

  禮賢會九龍堂擴建的構想早在七零年代已開始蘊釀,但因為補地價昂貴而擱置。輾轉到了二零零八年,堂董事會領袖們眼見會眾人數增長迅速,要租借地方解決不敷應用問題,擴建需要迫在眉睫,堂董事會終在二零零九年二月成立「堂校擴建探討小組」。未動土,先祈禱,二零一零年九月該堂首先成立第一個功能小組—「祈禱小組」,繼而成立第二個功能小組—「技術小組」負責研究擴建方案,希望尋求上帝的心意,「當時考慮過植堂等等方向,後來從建築顧問公司報告發現教堂可用建築面積只使用了四分一,仿佛我們把上帝預早給予的恩賜埋沒在地下幾十年,像那領受一千銀錢的僕人一般,所以堂董事會共識要盡用和善用上帝所賜予的資源,因此不再考慮其他方案,只考慮原址重建單一方案。」

  堂董會為擴建亮起綠燈後,在二零一二年起開始諮詢會友意見,葉牧師才意識到真正的挑戰才接踵而來。「你拆吧,我一分錢也不會奉獻」,曾聽聞有會友強烈地表達意見,也有資深長執反對原址拆卸擴建,葉牧師坦言曾經感到委屈和無奈,但領袖們選擇按捺情緒,平心靜氣向會友解釋,又舉辦答問大會,並將資料印製成小冊子予會友參考,希望提高透明度,疏導情緒。葉牧師說:「領袖如果靠邊站,只會造成分裂,所以我們實事求是,有根有據分析情況,過程其實一點也不容易。」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反對的會友最終竟願意大力奉獻支持。足見禮賢會弟兄姊妹靈性成熟,以大局為重,貫徹聖經的教導:「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作。」

  「當時堂董事會很穩陣,不希望工程爛尾羞辱主名,所以希望收到會友的奉獻和信心認獻達到工程和三年過度使費總開支的八成才開始拆建。」葉亮星牧師謙說。「籌募小組」隨即推出「信心認獻」籌款計畫,讓會友憑信心在紙上寫下擴建認獻金額,「我們千叮萬囑弟兄姊妹千萬不要賣樓捐獻,各人量力而為,分五年奉獻,因為多少不重要,最重要是全民參與。」詎料,二億二千多萬的工程,認獻的金額未及一年半已達標,而自二零一二年至今會友確是逐步實踐認獻,至今只餘下最後約六百萬預計在今年中前可悉數收回。展開重建計畫後,建築顧問公司建議加建地庫約五千平方呎,費用只需一千萬。由於之前籌募計畫沒有這個預算,堂董事會決定再徵詢會友,並決定若能另外在三個月內籌足一千萬元就進行,若不是,就保持舊方案。結果在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就籌得超過一千三百萬元,得讓地庫工程順利進行。

  會友背後協力 建立睦鄰關係

  雖然口說重建工作吃力不討好,但葉牧師心底裏的感恩顯然比汗水多。「有次跟一位玩具廠弟兄隨意談起,有教會長老分享小時候曾經每天走路上學,用『牛奶嘜』儲起搭車錢奉獻擴堂。我覺得意念很好,如果我們也有個教會模型的錢箱,既可懷舊,亦可鼓勵子女奉獻實在不錯。豈料,弟兄有日竟帶着教會模型錢箱的樣板來找我,問我『牧師是否這樣』。」沒想到他的一句話,竟就這樣成了事,甚至不出一句話,會友也默默在背後同心協力。「某個農曆新年時,我們代表教會慰勞建築公司領導班子和地盤工友,買了燒豬,準備了盆菜,帶了些聖經和教會模型錢箱,打算到工地與工人們一起慶賀,卻發現原來教會一位弟兄就是工程公司老闆,他當時跟我說『牧師,我雖然無法奉獻一千萬,但我可以為教會省下一千萬』,內心激動之餘,我很感恩會友用上帝給他的專業服侍教會。」他說時不禁流露出滿足的笑容。

  即使會友最終齊心協力,但工程難免影響到周邊的鄰居,幸得地盤領導和工友的協調。「例如接駁街道的水管會影響到鄰居出入。雖然我們合法,但最重要有好的睦鄰關係,所以情願遷就居民的時間,又鋪鐵板方便車輛出入。」除此,工程期間亦巧遇旁邊兩間中學要作中學文憑試考場,經商討後,承辦商願意調動工序減低噪音影響。葉牧師說,到了工程尾聲,發生了公屋居屋鉛水事件,因人手缺乏迫着要延期驗水,最後堂董事會本着信心,決定不把回歸期推遲,重建終在「不超支,不超時」下如期完工,他笑道:「連做了工程界老闆三十多年的弟兄也說,這完全是神蹟。」

  經歷三年過渡期,曾經分散在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禮中)、九龍禮賢學校(禮小)及北京道國都大廈四樓及六樓進行辦公和崇拜聚會的同工和會友,終在二零一六年八月份重踏九龍堂,並於八月二十七日舉行「重『見』九龍堂」晚會、八月二十八日舉行第一次回歸主日崇拜,及十月十六日舉行獻堂禮。

  再度打開禮賢會九龍堂的木門,葉亮星牧師感觸良多,「我覺得自己很不配,並非每位傳道人都有機會參與重建教會這寶貴的經歷,上帝竟然讓一個如此軟弱的人得此良機。起初聽到重建建築費用的數字很戰兢,當時剛上任做堂主任不足兩年,俗稱櫈都未坐暖,確是信心的大考驗,但最感恩還是上帝也從中保守教會合一。」他指着辦公室窗外的鐘樓頂說,裏頭埋藏了繪有會友名字的石頭,喻意「信徒為活石,同心建立靈宮」,而上方十字架頂部則藏了信望愛石。對於未來,他展望主耶穌能興起更多會友委身奉獻和事奉,薪火相傳,拓展教會,榮耀主名,同時積極考慮定位成為社區教會,更多服侍區內人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