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盤的認識


2732 期(2017 年 1 月 1 日)
◎ 信仰通識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今日學術專門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科目愈分愈細。隨便抽一間本地大學,恐怕有一半以上的科目是三十年前沒有的。

  如果你去看病,除了傷風感冒之外,一般普通科門診做得愈來愈多的,就是轉介。稍有猶疑,也為免失誤,他們就寫紙讓你做一個全面的檢查,然後轉介你去見另一個更為專門的醫生。而專科醫生,也代表收費更為高昂。

  另一個相關現象,就是兩間大學的醫學院近年也愈開愈多某些醫護專科的高等學位或文憑課程,讓在職醫護人員可以與時並進、「自我增值」。站在學術機構營運的角度,這些當然都是一盤生意;但這樣趨勢,也叫原本已經短缺的醫護人手百上加斤、疲於奔命。

  今日知識上的許多突破,無疑都與學術的專門化有關;而社會上職業的結構,也愈來愈跟專門知識掛鉤。可是大學教育畢竟有別於職業訓練,對獨立思考、對真善美等基本價值的判斷和追求,才是構成「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的必要條件。可惜這些質素在現代大學的體制中,至少也是被邊緣化了。

  至於信仰羣體方面,我們看見一個趨勢,就是因着教育的普及,受過高等教育的信徒愈來愈多,很多時也就不自覺地將習慣的思維模式應用到信仰的事情上。這本來也不應該是問題。可是在科學知識的文化典範下,價值體系及觀念往往被視為「形而上」和「不科學」;信徒不理解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治學方法的分野,就容易將數理邏輯的思維模式套用在信仰的思考上。

  與此同時,神學院為了達到一般學術標準的評核要求,很自然就會以一般大學的治學模式作為制訂課程的主要參考。這使得上面提到現代大學的問題,通通可以在神學院找到。尤有甚者,不少稍具規模教會的「成人主日學」,也逐漸變得「神學院化」,以致原本屬於學術圈的困局,完全落實到教會牧養的層面。在這樣的氛圍下,信仰反而變得故作艱深甚至脫離生活。而我們迫切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夠落實於生活的通盤認識。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