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根本,卻非打回原形


2731 期(2016 年 12 月 25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嘗試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去反思作為一個信徒的信仰內容。我的想法是,假設信仰的內容不變,可是當理解和傳遞信仰的語言、文化的載體,都已經歷翻天覆地的轉變,那麼我們所聽的,我們真的明白嗎?尤有甚者,我們所持守的,還是同一個信仰嗎?

  情況就有點像我們今天打開《古文觀止》,當中有些文字,今天已經不再使用;就是仍然在使用的,按着它的語境和上下文來看,跟今天的用法可能相距甚遠。沒有一個對古文有研究的人在旁指點,恐怕我們很少人能夠看得下去,更遑論明白和欣賞。

  如果再加上是外國古籍,其複雜性就更是幾何級數增加。譬如希臘哲學、拉丁神話、猶太典籍,都屬於不同的文學類型,要求不同層次的接收和理解;而但丁、莎士比亞或歌德的名著,就算翻譯成為我們能懂的語文,也不代表我們就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因着歷史的距離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對這些典籍的理解,有時確實可以差之毫釐,繆以千里。而這些差異,鮮有在我們讀聖經、理解信仰或傳福音的時候放在心上。近年有所謂「壞鬼神學」、「壞鬼釋經」、「壞鬼比喻」這些論述,要對應的就正是這類粗劣的望文生義。

  對於已經根深蒂固的想法,要撥亂反正,當然不是一個容易的任務。畢竟每期幾百字,能夠做到的實在有限。但要信仰在生命中產生意義,以致開花結果,與所蒙的恩相稱,就不能僅僅硬生生地記住幾條基要的信仰公式,而必須回到起點,重新調校根源的偏差。

  英國文學家艾略特(T. S. Elliot)說:「我們不可停止探索。而在我們一切探索的終點,將會是我們最初起步的地方。而我們將首次認識那個地方。」重尋信仰,本不在於留戀基督道理的開端;回到根本,亦並非打回原形,而是對信仰的起點有不同的認識,甚至首次覺悟信仰真正的所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