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會改革運動500週年
從今天處境看「教會改革運動」


2723 期(2016 年 10 月 30 日)
◎ 特稿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馬丁路德將《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釘於威丁堡教堂大門外,以期望大家一起討論贖罪券的效能,隨後即推動了教會改革運動。二零一七年為五百週年紀念,基本上,我們都知道近五百年來改革運動的過程、影響和意義,但對今天我們所處的香港教會和信徒而言,就不應只停留在過去,反而要從今天的處境中,探究改革運動對我們有甚麼積極意義,當中有甚麼內容對我們今天的處境特別有所助益。五百年前的教會改革運動是從教義開始,演變成教會分裂,直到今天,今天的教會改革運動已不是教義方面,而是教會觀的改革,福音怎樣落實在我們生活場景中的改革。

  一、從分裂到共融,合一是為追求人類的福祉

  首先,我們要清楚教會歷史的過程。教會早在一零五四年已經分成東、西方教會,各以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為基地。之後十六世紀的改革運動,是西方教會的內部分裂,形成其後復原教無數的宗派和教會;但不要忽略另一邊的東方教會亦在後期分成不同地域的正教會,其中以俄羅斯和希臘正教會最具影響力。由是觀之,教會自十一世紀和經十六世紀的分裂,在近五百年歷史中已在全球各地開花結果。雖然,在某些地區或國家的宗教以佛教、伊斯蘭教或印度教為中心,但總的來說,基督教(Christianity)經兩次大分裂之後,是向着四方地極發展。到了今天,我們要問:我們要怎樣從分裂走回合一之路?

  從神學上,我們認定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世只有一間耶穌基督的教會(The Church),即是所有宗派、教會,無論是天主教會、東正教會、信義宗教會、聖公宗教會、浸信宗教會等等,都只是基督身體的肢體,大家都從認信上認定我們都是一個身體中不同的肢體。這認信是服從耶穌基督的吩咐,也是主的旨意。祂在離世前清楚說明,在祂離開後,門徒會分裂,但祂的旨意就是叫門徒在祂裏面合而為一,並且祂會為門徒的合而為一而禱告(參約十七章)。因此,五百週年紀念,就是叫我們正視我們要竭力追求合一。如果過往五百年的分離叫耶穌基督悲傷,往後的五百年教會追求合一就是服從主的吩咐。在主裏合一的結果,是更團結地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人宣揚福音,在合一中更清晰福音使命的艱難,我們就要迎難而上。

  我們要緊記,教會追求合一的目的,不是為了教會自己歡喜快樂,自我享受服從主的溫純,這是自我而忽視了教會的使命。主耶穌一方面吩咐我們追求合一,同時也差遣我們出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換句話說,主吩咐我們合一是叫我們聯合起來,傳福音給萬民聽,使萬民悔改,受洗歸信主,使世界更趨美好。

  二、當下處境的教會改革

  (1)確認自己的根源和身分

  不同教會追求改革,第一步不是成立委員會制定路線圖。教會改革的基礎是自我身分的醒覺。我們先要確立自身教會的身分和召命,才能促進教會更新,要認定自己的身分,必須先從自身教會的歷史根源說起。

  香港的教會始源於一八四零年代和一九五零兩個重要的年代,一是西方傳教士來華,一是內地教會南遷到香港。這兩段時間,使香港基督教會百家爭鳴,從來沒有一個如香港這麼細小的地方,可以容納如此多宗派教會和傳統。因着十九世紀到香港的傳教士視香港為進入內地的踏腳石,而二十世紀中期由內地南遷的教會亦只想短暫停留香港,大家都認為香港是一處借用的地方,因此香港教會普遍很少建立教會的歷史知識。

  我們追求更堅實的合一和更新,就要先瞭解自己教會的起源,到中國或香港的過程,留在香港的目的,傳福音的對象是誰,更重要的是從其獨特的歷史中塑造自己的身分和使命。就以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為例,本會始源於一九二零年在河南雞公山成立的「中華信義會」。其後在一九四八年,由河南、湖北、湖南南下到香港中華信義會和信義神學院的教牧和學生來到香港後,致力保守信義宗神學和照顧如自己一樣的難民。因此本會受到上帝的託付,特別對華人信義宗神學、禮儀有所領受,要盡力維護並在教會中傳承,以貢獻教會(The Church)。時因着照顧難民,使我們在堂會建設、學校教育和社會服務中,都對弱勢社羣較多關注,起初如此,現在也如此,將來也如此。當我們仰望耶穌基督,我們知道自己的過去歷史、身分和恩賜,就會滿心歡喜,同時看到其他肢體也有不同的領受和恩賜,也一同為主作工,我們的喜樂就更大了。在主內合而為一,彼此配搭以互相合作,亦互相補足地服侍。

  為何尋求自己的根源和身分是這麼重要?因為我們認定了以上兩方面之後,我們才能勇往直前,一往無懼,發揮上帝給予我們的獨特恩賜,在這個合一的身體而多元的肢體中,落實上帝丈量給我們的使命,服侍祂指定給我們的對象。從我們教會發展的歷程而言,現時我們在全港有五十一所堂會,大多數會友就是我們在七十、八十年代成長過來的信徒,大部分是學生福音運動之後發展而成的小康之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背景,使我們更瞭解相同背景的人,明白他們的難處和盼望。這麼多年來,我們領受上帝的召命,學習如何去牧養在香港中相同處境的人。

  教會在天路的途中,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身分上和召命上的危機。如果教會根本確認不到自己從何而來,領受的召命是甚麼,將要服侍甚麼對象,後果通常就是跟風:學習這些,學習那些,看看甚麼是有效的方法,試試那些人文主義的心理、輔導等技巧,試着從個人成長、靈修經驗等技巧來不斷嘗試,沒有歷史根源和身分的教會生活很大程度就是勞累的教會生活,但這些進修最好是先認定了身分和召命,才能持之以恆。我們必須在這個重點上有改革家的勇氣,重新學習自身教會的歷史、上帝給我們的召命,以此服事相同處境的人。

  (2)確認教會自身的發展路線

  任何事業,如欲從累積的經驗中得到成效,必定要適時選定「行車路線」。其實,選定行車線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確切知道你想帶領教會到達的目的目的地。因為沒有目的地,就沒有所謂發展路線,也會隨意轉線、越線而行; 跟着解說兩個原因,其一是自己的領受,又或是不停來來回回。教會究竟是要看風景,還是要逐步迎向目標?這是當今教會改革精神的一個重點。

  香港位處全球經濟的樞紐位置,接觸到的事物非常繁多和複雜,神學和教會論的知識也是一樣。現時,最多的討論就是教會的生活形態,怎樣設置教會內部的事工和教會對外怎樣建構公義的社會。面對過去接近二十年回歸祖國的日子,加上最近幾年的政制爭拗,教會一方面對內回應會友的需求,也要面對教會在社會的角色。這兩個問題必須要有所回應,以應對教會內比較成熟和比較年輕的兩方會友。

  首先,我們從一個較宏闊的視野來檢視這個問題。教會觀的論述中當然有論說教會自身的工作和在世界的見證,而上帝丈量給我們個別的教會,並不是用之不竭的資源,也不會設定教會內只有一班同心合意只會關注內部或只會專注社會見證的信徒。教會的見證是廣闊的,包括內和外,教會信徒的想法和事工也是多元的,包括內部和外在的關注。所以,重點不是怎樣孤注一擲,而是怎樣持平發展。

  就以本會所接觸到的經驗為例,我們是屬於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LWF),而LWF又是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的成員之一。在我們的經驗中,LWF是一個宗派教會的聯合組織,所以在比例上多發展教會內部的更新,例如怎樣在不同處境中實踐社關服侍(Diakonia);怎樣推動青年事工、婦女事工、宣教事工等。相反,WCC因為是全球宗派教會和獨立教會的聯合組織,因無既有的宗派神學立場,就較難論及教會內部的事工,因此WCC較專注的是教會在社會方面的見證。因為基督教的創造論、救贖論、末世論和倫理觀在社會中有巨大的影響力,於是WCC就會專注於全球人權狀況、兩性平等、氣候轉變等等公共議題。而當今WCC最着緊的當然就是禁止販賣人口和收容難民的問題,在這裏也必須強調一點,以上所說的情況都是可以兼容,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教會就是有這麼多的服侍。問題是:你的路線在哪裏?

  就按香港目前的情況,至少有三方面的發展路線,一是教會內部的事工,包括崇拜、傳福音、靈修等等。另外就是社關服侍,包括興辦學校教育,社會服務,特別關注貧窮人士(現時多達97萬),幫助新來港人士融入香港社會,照顧智障、單親家庭和無依靠的長者等等。第三,就是社會議題,包括倡導不同的法例以保障人的尊嚴、禁止人口販賣、公平的選舉制度等。上帝差派我們成為香港教會,因此我們就有責任承擔以上三方面的事情。但上帝也不是要香港每一間教會或堂會都必須承擔以上所有的工作,這是個別堂會和難以做到的。但我們必須在這個整全事工基礎上選定我們自身的行車線,然後和其他肢體通力合作,兼容,互相建立,而不是自以為專注於教會內務而不理社會和政事就是唯一忠心的教會,也不要自視敢於上街抗爭的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其他的就是懦弱和沒有遠象的會友。一個有異象,有勇氣的上帝僕人是會持久實踐心中所領受的感召,最終吸引更多羣眾支持教會的召命。

  三、總結

  教會改革運動的精神就是教會持續不斷地改革。感謝上帝的帶領,讓香港教會走到當下的光景。我們要同心走向更大的共融和合作,確認自己的歷史根源和身分,在不同事工和面向中選定路線。今天已不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改革,才能成為今天當下的「天路途中的教會」。

  張振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監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