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文化使命


2723 期(2016 年 10 月 30 日)
◎ 教會之聲 ◎ 陳培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九七九年,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經典名著《基督與文化》被譯成中文(原著出版於1951年),引介基督與文化的五大類型,那時香港教會正陷於領袖青黃不接,教牧新老交替境況中。一九八三年,薛華(Francis A. Schaeffer)論述西方思想文化興衰的重要著作《前車可鑑》中譯本出版(原著1976年出版),我們卻剛經歷了中英兩國草簽確認交還香港的歷史轉折時刻,不少精英信徒忙於尋問去向。這些年來,香港又忙於回歸過渡轉型,此地基督教會的文化使命,誰來關心?

  然而,正當教會文化和文化使命課題上多仍留停在形而上思考或漫無目標遐想時,商業世界早在文化產業上有了巨大的發展。曾留學巴黎政治科學院,如今在台灣國立交通大學任教的劉大和博士,在其二零一二年出版著作《文化的在與不在?─人文取向的文化產業視野》中指出:「即或連『陌生化的新奇感也常能造成吸引人注意的第一步』」。君不見近月來手機遊戲Pokemon GO在全球大受歡迎,聽說很多長期「宅」在家裏的青少年、失去約會興趣的夫婦也都受其召喚,從家中走向戶外,搜集寵物小精靈,討論相同話題,成為一時風尚!

  香港的華人教會不少都是在一九四九年南遷而來的產物。在資源匱乏年代裏,堂會資助家貧子弟學習鋼琴,添置書籍期刊成立圖書館,組織詩班傳授樂理歌唱技巧,可說是最普遍的文化活動和文化行為。一些堂會因着歷史沿革發展,自有其濃濃的文化特色,如中環的聖公會聖約翰座堂、沙田道風山基督教叢林裏的信義會道風山堂等。筆者偶然在大型堂會台北浸信會懷恩堂官網上,竟找到極其詳盡的「聖樂事工發展歷程」記錄,足證該堂向來重視聖樂培育和發展。台北士林禮賢會有福堂,是間外觀不起眼的住宅建築,卻因主任牧師長期堅持,結合他自己攝影與平面設計專業,將教會妝點成藝廊,富濃厚藝文氣息,同時兼顧崇拜場所莊嚴神聖,成為熱門參觀景點。

  現任《今日基督教》雜誌執行編輯柯羅奇(Andy Crouch),他的得獎好書《創造文化:世界潮流中的福音新呼召》(Culture Making: Recovering Our Creative Calling, 2008)中譯本新近面世。書中他分從文化、福音和呼召三個視角談論基督徒的文化創造,教牧和信徒領袖不容錯過。他認為「絕對沒有人是獨自創造出文化的」,為此他在書末特別提出了「3、12、120」的文化創造羣體的模式,透過三人圈子的同心圓可以發展出百多人的羣體,值得深入鑽研。

   文化是甚麼?文化使命又是甚麼?這都是些很大很大的課題。不過,確立目標、持之以恆,以及建立同心創意羣體,應是成就文化使命的不二法門!

  陳培德(德慧文化執行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