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


2666 期(2015 年 9 月 27 日)
◎ 爸爸劉言 ◎ 劉國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與太太在孩子未出生前,已習慣駕駛私家車代步多年,所以,孩子自小就慣於以車代步,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漸長,特別在他學前那一年,我們決定為孩子改變生活習慣:當爸爸上班及負責公務、全家一起上教會、一起往郊外遊玩等,才以私家車代步,至於平常的家庭活動,包括媽媽偶爾帶着孩子去辦理一些生活瑣事、探望祖父母、往醫務所求診等,均盡可能選擇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我們發現孩子喜歡乘搭巴士多於地下鐵路,最大的原因在於景觀。那時孩子上街的時間大多屬於非繁忙時段,乘客不多,所以通常都可以享受巴士上層的開揚街景,對於一個矮小的孩童,這確實是很有趣的經驗。

  我們把私家車定義為爸爸的「生活工具」,主要由爸爸駕乘,而孩子平常出入往返,則主要採用並不沈悶的公共交通工具。對孩子而言,甚麼時候坐私家車,甚麼時間乘搭公車,是有一個家庭的通則,我們盡量不讓孩子混淆,也引導他樂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孩子入讀位於九龍之幼稚園初班時,我們家住沙田,就決定以私家車送孩子上學,放學則維持選擇公車,如此一年。幼稚園中班時,搬家往九龍區,結束了乘坐私家車上學的慣常做法,稚子每天走路十五至二十分鐘才返抵校園,尤幸孩子完全沒有怨氣,或走路、或乘搭巴士、或乘坐私家車,頗能隨遇而安。

  我家孩子生於一個中產家庭,這是客觀事實,我們也沒有選擇刻意過壓抑物慾的生活,而是引導孩子學習不受物質束縛,以平常心生活。我想起了保羅的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腓四11),但願孩子如此。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