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說起—站在工人那一邊


2638 期(2015 年 3 月 15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去年的雨傘運動,許多城中的香港人都有投入和參與,也覺醒到「被時代選中的我們」的意義。

  六十年代的香港,正是風起雲湧的年代,社會經歷前所未有的動盪,在工業和都市化的過程中,更出現勞工和青少年的問題,普遍教會卻處於被動和緘默中。與此同時,學生福音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大學畢業生信徒對事奉非常熱心,宣教意識強,不過他們卻不甚關心社會。當時的馮煒文先生也被學生的宣教熱忱所感染,毅然踏上勞工宣教的道路,他也常發表文章,批評信徒和教會對社會的冷漠態度。

  自「工委會」成立以來,馮煒文就常常幫助「工委會」的工作,對「工委會」的情況非常熟悉,在簡瑪嘉約滿離任後,他就接任「工委會」主任一職。面對以中間人角色協調勞方、資方、政府和教會四方參與的「廠房牧養」模式,馮煒文只感到有點不冷不熱,隔靴搔癢的感覺,也見不到很大的成果。

  一九七零年,「工委會」決定改變立場,由中間人轉而「站在工人那一邊」。「工委會」認為他們服侍的對象是工人,所以要聽工人申訴,活動要編在工人可以參加的時間內。「站在工人那一邊」是說工人是最重要的,是要將我們的精神、時間、注意力集中在工人身上,對他們負責,當他們是朋友、兄弟姊妹,而不是受害者、滋事分子、可憐蟲、救濟或研究的對象。

  「站在工人那一邊」是因為在香港這個社會,工人是無權無勢的一羣,是受經濟政治權勢所壓制的大多數,他們付出多、回報少,所以我們要與工人站在同一陣線,要為工人爭取公義,就是要使工人得着力量。「站在工人那一邊」是要將基督教信仰帶進工人羣體中,要突破教會四幅牆,不是拉人入教會,而是將上帝帶入人羣中,將福音帶到工廠。

  我們究竟站在哪一邊?是「看情形而定?」「是視乎個別的糾紛?」「是我們支持合理的一方?」馮煒文認為這都是第三者的口吻。工人會犯錯、工人會說謊,工人不是聖人,不過他們正是在社會經濟架構中受壓迫被剝削的一羣,「工委會」立場的轉變,與馮煒文的大力推動有着密切關係,這路向也成為「工委會」的標誌,這鮮明的立場令「工委會」成為香港工人當中一個有影響力的組織,而馮煒文可說是被當時代選中的參與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