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
 仁愛、和平、釋放-基督教信仰與社會


2638 期(2015 年 3 月 1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第六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以「仁愛、和平、釋放-基督教信仰與社會」為題,探討基督教信仰價值對現世代港人的意義。是屆文化節於三月三至二十二日舉行,共有二十二項活動,包括公開講座、讀書會、電影欣賞會及聖樂欣賞會等,並設華文聖經展覽及藝術作品展覽。

  在首日開幕禮公開講座中,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主任(榮譽)及前任院長盧龍光牧師,從聖經及神學角度分享「仁愛、和平、釋放」如何在社會中實踐。他指聖靈果子以「仁愛」為首,是因其餘八個果子均屬希羅文化的德行要求,唯獨仁愛是基督教信仰獨特價值。「上帝就是愛,仁愛不單是德行,更是關係,且牽涉上帝本質。」他解釋,上帝由創造到審判都是出自對所有創造物的愛,而創造的最高峰是上帝把叛逆上帝的自由也給予人,人可選擇不接受上帝為上帝,也可以盡心盡力愛上帝,學習愛鄰舍如同自己。

  盧牧師續言,和平是上帝與人彼此立約的關係,牽涉一種和好關係,必須要在價值上平等、公義,且沒有權力的奴役性,才能達至「平等公義相和好」。釋放是要令被綑綁、失去自由的得拯救,因為自由是尊重神造人時所給予的本質。他說:「在愛的大前題底下,平等公義相和好的關係當中,自由才可得釋放,才有真正和平,成為上帝僕人而不是其他勢力的奴隸。」他提醒教會面對社會運動不能採取關門態度,因為基督徒要與人和好,成為陌生人的鄰舍,這與永生不能分割。故基督徒要將平等公義相和好的關係實踐在社會場景中,恢復對話,達至和好。

  突破有限公司總幹事梁永泰博士從文化媒體角度分享。他指不同的文化放在狹窄空間很容易引起衝突,今日電子媒體把時空殺去,將不同文化瞬間拉在一起,是造成世代、政見等矛盾的重要原因。他不諱言今日是論述之爭的世界,講得贏就是真理,在社會轉變中的媒體既成為讓不同意見共存的平台,亦讓多元消失:「當主流意見形成,少數意見聲音便消失,這是媒體在社會矛盾中的角色。」

  梁永泰引述以弗所書二章十四至十六節指,和平並非簡單地握手言和,而是負上沈重代價去拆毀中間隔斷的牆,廢掉冤仇和律法上的規條,以達成合一。他以《唐山大地震》、《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金陵十三釵》三齣電影的內容,鼓勵信徒要和平釋放,就要放下心既定的框架,活出沒有種族隔離的信仰和沒有文化歧視的思想。他誦讀「Invictus」一詩,勉勵在困難處境、充滿仇恨恐懼中,仍然不屈不撓,主宰將來,「香港的故事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寫出自己的未來。」

  輔仁天主教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慶豹從社會倫理角度指出,社會需要「仁愛、和平、釋放」,是因為正在面對「仇恨、衝突、枷鎖」。他不諱言在社會中,因認知程度和處理方法的差異,造成矛盾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人選擇逃避不面對現實。曾教授認為基督徒必須誠實而嚴肅地面對,因為任何簡化處理的想法都是危險,無法承受負面因素的人難以接觸到真正的問題所在。他提醒基督徒要承認身處的社會並非由基督教支配,而是受金錢、權力所支配,這威脅到信仰價值,所以更要在緊張的社會環境下證明基督信仰的價值。

  曾慶豹直言信仰若不考慮社會實踐就會離地,又批評關上門獨善其身,以為一切主張聖經就可以安全的信徒,說:「拒絕多元世界的方法不等於必然靠向上帝,而是可能選擇了不穩定建制所提供的安全做法,基督徒要緊記安全是信仰的死敵,社會安全可能是以犧牲無辜者所得。」他最後說,雨傘運動後無可避免帶來傷痕、痛楚、猜疑,面對當下充滿仇恨、衝突、枷鎖的世界,基督徒要檢驗信仰如何在社會實踐,又以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二二八事件六十八週年紀念時的致詞勉勵,有真相才有原諒,有原諒才有和解與和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