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彌施訶」到「基督」(二)


2613 期(2014 年 9 月 21 日)
◎ 譯經隨筆 ◎ 洪放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既然「基督」一詞不能追溯到唐朝景教,究竟這尊稱是源自哪裏和何時開始呢?

  元、明兩朝(十三和十六世紀)羅馬教廷雖然派傳教士來華,但沒有留下聖經譯本,因為當時大公教會禮儀只用拉丁文武加大譯本聖經,不重視把聖經翻譯成地方語言。我們只略知有十七世紀末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宣教士白日昇神父(Jean Basset, 1662-1707)和十八世紀耶穌會賀清泰神父(Louis de Poirot, 1735-1813)兩人,他們各自翻譯新約和差不多全本聖經,但這都是個人譯作,未被教會公認採納和出版。

  馬禮遜一八零七年來華之前已開始學習中文和翻譯聖經,並到大英博物館參考白日昇的新約譯稿。馬氏一八二三年推出的「神天聖書」譯本,把希臘文Christós一詞音譯作「基利士督」四個音節。無巧不成話,白日昇個人翻譯新約(只至希伯來書)手稿顯示他根據拉丁文武加大經文翻譯,曾把拉丁文Christus音譯作「基利斯督」,也曾簡譯為「基督」。「基利士督」和「基利斯督」兩個譯名相近,只差一字,可以推斷馬禮遜的靈感很大程度上來自白日昇的譯詞「基利斯督」。

  馬禮遜把Christós一詞音譯作「基利士督」,相信主要還是按華南方言的發音而翻譯,因為「基」一字的官話發音“ji”不符合原文希臘文Christós或英文Christ一詞開首的音素/k/,反而符合方言粵語所發的“kei”音。假如要符合官話發音,詞首大可採用「科」、「克」、「柯」,或「卡」字。第三個字「士」也必定是按方言如粵語所發的“si”音而採用,不能按官話的“shi”音,否則符合官話發音的就應採用例如「斯」、「思」或「司」之類的字。「基利士督」用官話(即今日的普通話)發音是“jilishidu”,這跟希臘文Christós相差挺遠。

  一八三八年傳教士麥斯都、郭實臘和裨治文推出的另一個譯本(曾為太平天國的人採用)時,就採納簡譯「基督」;一八五五年問世的著名「委辦譯本」也沿用簡化了的「基督」譯名。歸根結底,「基督」這個簡化譯名可追溯到馬禮遜的「基利士督」,而馬氏翻譯靈感主要來自白日昇神父的譯稿。然而,一個源自天主教神父手稿的譯詞所衍生的「基督教」,其所表達的涵義卻剔除了「天主教」!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