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信會聯會
傳道興學 報主鴻恩


2611 期(2014 年 9 月 7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浸信宗派來華之初,致力傳揚福音以外,興辦學校是另一項重要的服事。早在一八四四年,叔何顯理宣教士已經在港創辦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所女子學校,惜叔師母未幾便安息主懷。及至一八八零年,約翰生師母亦曾經在港辦女子學校。香港浸信會聯會(下稱浸聯會)成立之先,香港的浸信會堂會,亦已開始辦學,例如一九二零年,香港浸信教會就曾在香港仔基址堂址二樓辦女子學校。可見傳道辦學,一直以來都是浸信宗派在香港重要的工作。

  浸聯會秉承這優良傳統,過去七十多年,除了發展傳道宣教、社會服務、醫療扶貧、神學教育等事工外,致力發展優質教育,以辦學來回饋社羣,培育社會及教會下一代的成長,成為浸聯會重要的工作之一。

  現時香港浸聯會屬校,包括一間專業書院,五間中學,分別為「香港培正中學」、「香港培道中學」、「浸信會呂明才中學」、「浸信會永隆中學」、「澳門培正中學」;六間小學,包括「香港培正小學」、「香港培道小學」、「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浸信會天虹小學」、「香港浸信聯會小學」。還有五間幼稚園,分別是「香港浸信會聯會香港西北扶輪社幼稚園」、「香港浸信會聯會耀興幼稚園」、「香港浸信會聯會寶田幼稚園」、「香港培正小學幼稚園」、「香港培道小學幼稚園」。並兩間幼兒學校,分別是「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培殷幼兒學校」和「香港浸信會聯會利安幼兒園」。這些學校,分佈全港、九、新界不同地區,甚至遠至澳門;每年服侍學生人數超過一萬三千多人;這實在是任重道遠的使命。

  唐代大文豪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就是品德教育,道德倫理觀念的灌輸;授業是不同科目的教授,知識技能的訓練;解惑屬於心智輔導的層面,幫助學生身、心、情緒等方面的成長。這理念與現代教育強調德、智、體、羣、美、善等範疇的學習方向十分吻合。相信有志教育事業的人士及羣體,都必定會努力向這些方向進發。

  基督教會辦學的方向又是甚麼呢?在路加福音二章五十二節記:「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這句話是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醫生,記載耶穌由少年階段進入成年階段重要的轉接語。記述了耶穌成長四個極為重要的方向,同時勾勒出猶太人教育下一代的重心與方向,並且為今日基督化家庭、教會、教會學校培育下一代,提出了很值得思想的方向。而四個成長的方向括:智慧、身量,神喜愛他的心,與人喜愛他的心,四方面都要一齊增長。

  智慧就是學問,也可以譯為聰明,所指的是知識學問的層面;身量本來是年歲,是長大成人的意思。這裏所提的是耶穌的成長,有學問、聰明,而且成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人喜愛的心所指的,是身邊的人對他的欣賞,表示他在道德操守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成長;但我們不能忽略還有一個層面,就是神喜愛他的心,意思是與上帝的關係,蒙上帝的喜悅的關係。所以耶穌成長的歷程,也為教會及浸聯會提供了很重要的思想方向。

  教育與福音有一共同點,就是生命的陶造。這種陶造包括知識、技能、品德及靈命的培育。對我們來說,聖經真理和基督的愛更是基督教教育必須有的元素,並且要達到「教育中有福音,福音中有教育」的願景。在辦學方面,我們一方面致力於優質教學,爭取佳績,成為家長和學生所信任和愛戴的學校。另一方面,我們也重視每一位孩子的均衡成長,除了幫助孩童在德、智、體、羣、美各方面均衡發展成長外,更不會忘記他們最大的需要—耶穌。

  教育工作不是要按人的心意而作,而是按着主的心意,藉教育傳遞福音,領人歸主,完成基督的大使命。「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我們期待學生在我們屬校所推行的基督教教育下,能將聖經真理和知識融滙貫通,建立以聖經為基礎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位具愛心、信仰、良知和責任的人,在這價值觀被嚴重扭曲的世代中,為真理打美好的仗。

  這個教育的重任,很自然地落在一羣委身教育、身教言教的老師上,同時,我們也邀請不同堂會協助學校的福音事工,關顧學校不同的持份者。此外,透過堂校合作,我們邀請堂會在校園內開設崇拜、團契、查經班等活動,供學校不同的持份者參加,深化他們的信仰和靈命。

  另一方面,香港的教育事工已幾達飽和現象,生源也不會有大幅度的增加。反觀海外,無論福音以及教育均有很大需要。事實上,以浸信會過往發展的策略看,教育本來就是宣教的策略之一。因此,開始探討如何在海外辦學,擴張基督教教育的領域,建立差傳與教育協作的動力,將會是香港浸信會聯會日後辦學重要的發展方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