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播列」和「西播列」


2591 期(2014 年 4 月 20 日)
◎ 譯經隨筆 ◎ 洪放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士師記十二章裏提到以法蓮人因為發音不準,把「示播列」讀成「西播列」,結果揭露身分而被殺。香港人用廣東話讀這經文,誤解以為「示」和「西」差別在於‘si’和‘sai’的元音「伊」和「艾」,而不明白真正的差別,在於原文兩個字首的輔音‘sh’和‘s’。希伯來文「示播列」一詞意思是「溪流」,以法蓮支派的人不能準確發出字首的‘sh’音,而發成‘s’音。‘sh’音用國際音標符號標示是 /ʃ/,而‘s’音標示是/s/。

  有些語言具有 /ʃ/這個輔音,例如希伯來文、英文、法文、俄文、標準北方漢語(即普通話)。但也有些語言沒有這個輔音,例如希臘文、西班牙文、中國方言粵語、閩南語。台灣話屬閩南方言,故也沒有 /ʃ/這個輔音,國民黨在臺灣雷厲推行國語教育有五、六十年之久,臺灣人仍然把標準漢語的 /ʃ/音讀成/s/音,是故把「四十」讀成‘sisi’,而不是‘sishi’,原因在於臺語根本沒有/ʃ/這個輔音。

  有些語言具有的音素數量有限,這不足為怪,也不見得這些語言可以被看作較原始、較落後。筆者曾在本專欄提及,南太平洋的大溪地語只有十三個音素,當中包括五個純元音和八個輔音。大溪地語不單沒有/ʃ/音,也沒有/s/音,故此翻譯「耶穌」一名,要改音作「耶都」。

  另一個中太平洋島國基利巴斯語也只有十三個音素:五個元音和八個輔音。基利巴斯獨立前是英屬殖民地,稱紀爾博德羣島,以紀爾博德命名是要記念英國船長Thomas Gilberts於一七八八年首次發現這個羣島。由於基利巴斯語沒有/g/、/l/、/s/音素,因此獨立後把國名改音作Kiribati。

  據說菲律賓語沒有/f/和/v/這兩個音素,因此有些菲律賓人把英文的「五十五」‘fifty-five’讀成‘bibty-bibe’。最搞笑的,莫過於菲律賓這個國名開首的輔音就是當地語言所沒有的/f/音素;歷史給菲律賓開了個玩笑,當西班牙人一五四三年征服這個羣島,成立殖民地時,正巧是個叫「菲力普二世」的西班牙王在位,就把羣島命名「菲律賓」。但今日很多菲律賓人只能稱自己國家為「閉律賓」,而不是「菲律賓」。用一些當地語言所沒有的音素,去命名那個地方,實是一大諷刺,「基利巴斯」和「菲律賓」就是二例。

  以下是希伯來文「示播列」和「西播列」兩詞,差別在於兩詞右邊首個字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