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71 期(2013 年 12 月 1 日)
◎ 新聞捕手 ◎ 區伯平
近日「血清3型肺炎鏈球菌」猖獗,兩名幼童先後受感染,五天之間,相繼不治。據聞,估計竟有多達三十萬名幼童在這惡菌的威脅之下。這項觸目驚心的報道,不單使為數近百萬的家長陷於憂驚,更敲響了公共衞生的警鐘。
在半個世紀之前,俗稱「肺癆」的「肺結核」仍然屬於不易治癒的疾病;因而在當年不少電影中,「肺病」成為貧下階層的標誌。然而到得「肺癆」已經受到控制的今時,卻出現了愈來愈複雜的、前所未聞的「新式肺病」,令人聞之色變。
其實半個世紀之前,香港城市整體仍未脫貧,公共環境衞生欠佳,傳染病相當普遍。學生每到學年開始,都要接種「卡介苗」以預防「肺結核」;此外還要接種「牛痘」以預防「天花」;又要接受預防「白喉」及「霍亂」的疫苗注射。「全校全日排隊打針」,既是學生的苦日子;於今日來看,又蔚為奇觀。
五十年來,香港的城市公共環境衞生日漸改進,市民的保健常識及清潔習慣亦日漸增進,於是往日的普遍傳染疾病都已經受到控制了。而疫苗方面成功研發出「混合針」,既使防疫措施省力省時,亦造福了近一代學生。那麼為甚麼在這「醫藥昌明」的年代,仍會秩連爆發令人措手不及的致命「新惡菌」呢!
也許正是由於醫學的不斷大幅進步,能夠對病菌有愈發精密的認識,於是可以更加準確的區分和診斷病菌。也許亦是由於市民所受教育水準的提高,於是可以不再只籠統地說「肺炎」,而可以更具體的說明是「血清3型肺炎鏈球菌」。也許是城市人口愈來愈稠密,境外境內流動亦甚頻密,潛伏帶菌者促成的傳染機會自然高。
不過更大的可能,也許是人的濫用及誤用自然環境,例如砍伐森林,將原本只存在於原始森林內的細菌引到人類社會;也許是設計未周全的大規模食物養殖業,引至細菌變種甚至抗藥,……。後果就是不斷有「新惡菌」出現,在未研發出應付之方之前,已經造成傷痛的禍害。
人要防避疾病,除了發展醫藥衞生,還要檢視生活形態,才享用得上主賜予我們的大地。「地還存在的時候,撒種、收割、寒暑、冬夏、晝夜都永不止息。」(創八22)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