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旅伴


2525 期(2013 年 1 月 13 日)
◎ 生命故事 ◎ 揚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病患中滿腦子都是沒有答案的疑問,病人卻說甚麼都不怕,用「流浪者」來形容自己。我說聖經也形容我們是客旅,所以可以當自己是「旅行者」。「旅行者」的身分討人喜悅,病人終於露出了笑容。

  早前我在雜誌剪下了一張廣告照片,是雪山山坡上有兩人向山峰前進,一前一後。這個圖像反映了人生的很多片段,就是各自前進,也是同行照應。心理治療師兼作家歐文亞隆(Irvin Yalom)在《治療的禮物》(The Gift of Therapy)中引述了一個同行的故事,出自黑塞(Hermann Hesse) 的治療小說《盧迪老師》(Magister Ludi)。

  故事關於兩位治療方法不同的名醫師約瑟和戴安。年輕的約瑟用寧靜和傾聽去治療,年長的戴安則積極干預和提供建議。二人一直競爭,但素未謀面。後來約瑟心靈困擾以致萌生自殺念頭,他無法治療自己,於是去找戴安幫助。路途中來到一個綠洲,他遇到一位年老的旅行者。約瑟講了自己的情況,對方主動提出幫助他尋找戴安。經過一段旅程,長者終於揭露自己就是戴安,並邀請約瑟到他家去。戴安先讓他作僕人,然後做學生,最後二人共事。他們一同生活和工作多年,直到戴安病重,他在彌留中向約瑟懺悔,告訴對方二人在綠洲相遇時,他正因絕望而啟程去找約瑟求醫。

  亞隆說這故事很感動他,因為揭示了給予和接受幫助、誠實和欺騙、醫治者和病人的意義,而且兩位「受傷的醫治者」最終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得到醫治,但亞隆相信,如果二人更坦誠,可能得到更多幫助,或者當他們坦承自己是「同行旅伴」(fellow travelers)和只不過是人的時候,「真正」的醫治才發生。「如果醫治者和求助者願意一同面對沒有答案的問題,情況又如何呢?」亞隆問。

  我有時探病,有時求醫,或者本來就是雙重身分,要耐心學習與每一個答案和問題相處。亞隆還建議,去愛那些問題之外,也嘗試去愛發問的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會觸角】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