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聽到過的一種說話,就是「我爸爸比你爸爸強」,那是小孩子吹牛鬥嘴時講的說話,尤其是男孩會這樣說。又或換一種方法,說「我爸爸是警察/消防員/工頭,他可厲害了......」對方則說,「我爸爸才厲害呢,他會駕駛雙層巴士」等等。
這類說話久已未聽到過,對年輕的一代簡直匪夷所思。很簡單,也很不幸,現在幾乎沒有小孩以爸爸為榮,以爸爸為英雄。
小孩子今天要比高下,比的是甚麼?「我有最新款的遊戲機,你才沒有玩過!」「我在iPad下載了一款新的Apps,你才沒有玩過!」
父母在小孩子口中,往往只是給我買了甚麼甚麼的人,或者是帶他去了某處的人;如果是大一點的年輕人,根本不提父母,這一代的父母,淪為物質供應者,不再是重要人物。
不要單單責怪別人,以為都是社會的錯,也許我們值得反省,為甚麼做父母的人這麼容易放棄。我們不能成為下一代的重要人物,因為自己太早就放棄了權利,太快放下了責任。我們未能對子女嚴格,因為正是自己不願意對自己嚴格。
所有品德,所有好習慣好行為,都不是從聽覺學回來的,難道我們不知道嗎?我們都是從榜樣、模仿學到的。那麼,要影響一個小不點,難道是長篇大論就會奏效嗎?難道是有所期望就可以實現嗎?難道是花錢就買回來嗎?如果我們真要影響另一個人,不管他多麼幼小幼稚,都必須是反求諸己,自己先行實踐才有可能。不願對自己嚴苛,就是放棄了影響對方、建立對方的權力,這樣,又怎能成為對方的英雄呢。缺席的爸爸、
只會嘮叨的媽媽,又怎可能讓子女引以為榮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