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舊約先知的社會角色
 信徒應在公共領域行公義


2510 期(2012 年 9 月 3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在往昔教內常談到信徒皆祭司,卻忽略了信徒要作時代先知的職分,舊約中明言信徒都應為社會公義發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及九龍佑寧堂於九月二十一日晚上合辦「信徒皆先知?—基督徒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講座。

  信義宗神學院舊約副教授蔡定邦博士主講「舊約先知的公共角色」,他直言教會中的信徒對先知有不少誤解,甚至以為舊約先知會說預言、會按頭。他指「先知」並非指未卜先知,在舊約申命記中更指出「占卜的、觀兆的」都是上帝所憎惡、禁止的,舊約所記載的先知只是神的代言人,負責傳遞上帝的說話,他補充說:「在舊約的記載中,先知有使者公式,他們說話前會有『耶和華如此說』等類似字句。」

  舊約的先知會針對當時處境、政治因素而宣講上帝的說話,而且多會宣講與政府相對的反話。蔡博士指公元前八世紀為先知的黃金時期,如有阿摩司、以賽亞、何西阿等先知,他們的宣講大同小異均圍繞著近東小國而引起的政治問題,及當時社會處於繁華時期而引起貧富懸殊的經濟問題。蔡續言上帝今天仍藉著先知說話,只是我們是否願意作上帝的先知,像舊約先知般願意受苦,又或死亡,說:「耶穌也是一位先知,祂的遭遇更悲慘,甚至被教會排擠。」

  「信徒皆祭司是十六世紀的產物,今天是時候要換上新裝當先知。」伯特利神學院神學系教授李少秋博士,他主講分題「從神學角度反思基督徒的公民身分」時直指基督徒欠缺當先知的「勇氣」,沒有為社會公義而出力。他又謂當時的先知看見有錢人與官方勾結,不畏權勢地發聲,並提醒上帝的子民。

  二十世紀發展的自由主義思想認為公共領域可以透過道德、社會、政治、經濟等層面,透過不同服務和福利令財富有更具質素的運用,如透過累進稅重新分配社會財富、房屋政策干預市場經濟、對教育立法以達至平等、各方信息可獲言論自由、開放政策如認同同居、同性婚姻等,李博士坦言愈激進的公民行動,確是愈能推動政府向前走。

  但他明言:「教會不需要和社會的聲音一模一樣,應有見證上帝的獨特身分,因為聖徒身分不應受社會文化所污染。」他續舉例教會在自由社會上原已有許多貢獻,如良知自由、生命維護、教育普及等,所以教會在公民社會中應該佔一席位,且要強化與公民社會的關係,但可惜表現並不如是。他認為教會和聖徒群體在社會上必須要不壓迫人的自由;發出道德聲音,擔當社會的良知,作出合一的關懷行動,做社會政權的典範;踐行和平的實際行為,作分別為聖的見證。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教授主講「基督徒在公共領域中的參與」,他解釋彌迦書六章八節指「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可以藉禱告實踐,但「行公義、好憐憫」只能在公共領域中實踐,他說:「好憐憫教會已做不少,我們會照顧貧窮的人,但總欠缺行公義,例如我們面對寄居的外傭時,如何看待他們的居港權?」

  他認為基督徒首先可以在個人層面上為弱勢發聲,伸張正義,如看見突發事報警求助,又或運用律師專業的知識幫助弱勢打官司。第二個層面可嘗試改變不公義政策,學效天主教建立專業水平的智囊團,登報向政府提出具水準的政策建議。第三個層面是改革整個民主制度及由教會層面塑造相對應的文化,他認為,在未來五年香港將會「好刺激」,包括二零一七年普選的衝擊,他估計屆時的提名委員會將有基督教議席,情況如同過去選出十個基督教選委一樣,他指香港信徒政治較落後,應及早思想如何能更公平選出教內代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