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及關顧離婚者
 子女為最佳切入點


2497 期(2012 年 7 月 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本港離婚問題愈趨普遍,平均每兩至三對新人結婚,同時就有一對夫妻離婚,而在二百名會眾的教會中,平均可能已有六至七位離婚人士。牧者要面對教會出現愈來愈多離婚者需要牧養,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於六月二十日舉辦「堂會牧養奇難雜症」講座,由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關瑞文教授主講最後一講「撥開陰霾見晴空—離婚者的牧養與關顧」,裝備牧者迎接挑戰,是次講座約有一百人參加。

  關瑞文教授指出,不論大公教會、福音派、基要派都沒有對離婚訂下官方立場,即使有,也可能是認為離婚者自身有問題,他舉例:「有教會認為離婚者需要自己負責,會要求暫停聖餐和事奉,甚至有教會會革除該會友會籍。」即使大多教會沒有對離婚者作出任何指控,但有不少離婚者在教會仍感到有壓力,有的是因自己想太多,有的是身旁會友給予壓力,有的因沒有援手而感到灰心,最後都選擇離開教會。

  他續指牧養離婚者要協助他們達到七個元素,包括在情感上不情愛也不恨對方;重建生活、重投人生;公道安排令二人均感到公平對待,往後不再追討;轉化為共同照顧子女的團隊,並有優良溝通和解困能力;子女能與任何一方共處時,都有在家的感覺;在後續轉變中仍能保持優質;在個人信仰經驗上能深化主的同在和帶領的體會。

  在幫助離婚者雙方的過程中甚為困難,不理性的口角少不免,作為牧者難於當「和事佬」角色,關教授教路說:「子女是幫助離婚者雙方的最佳切入點,牧者要幫助雙方發現子女是共同關心的事情,中產人士多會表現得特別關心,有時甚或要挖起離婚者的內疚情緒,將他們焦點投放在子女身上,協助離婚者散焦,以促進二人的凝聚和合作。」

  子女對於父母離異需要時間和各方面配合去適應,如孩子如何理解離異、父母關係之素質及衝突氣氛、同住父母的情緒穩定性、非同住父母的關係素質、家庭變動程度與家庭經濟穩定性、支援網絡之素質。而關教授認為離婚者必須要按不同年紀的理解能力,向孩子解釋父母離異,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他的錯所釀成,且要避免他們幻想自己可拯救父母的婚姻,讓他們知道談論父母離婚不是禁忌,並告知孩子未來的安排,減低焦慮。

  「離婚者習慣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惡言,即使意識知道不應該,但實際卻難做到,說好話的時候又總話裡有骨,這會令孩子感到困擾。關教授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發現,父母離異令孩子常見的困擾是因為離婚原因歸到孩子身上、父母經常吵鬧,甚或有身體衝突、親戚及身邊人在孩子前說父母壞話、父或母不喜歡孩子聯絡及接觸對方、父母在孩子前說對方壞話、被迫拋棄小寵物或玩具、父母經常憂傷、父母向孩子打聽對方私事。

  關教授指夫妻選擇離婚,多是因為相信離婚後會活得更快樂,但美國曾有一龐大綜合調查研究發現離婚者不比延續婚姻者快樂。離婚者的快樂指數在離婚後並沒提高,相反,決定維持婚姻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夫妻在五年後漸入好景,關認為:「牧養時要讓準備離婚的人士知道離婚後並不一定會天空海闊,要清楚考慮再決定;但這亦不等於不離婚才是最好選擇,在適當情況下牧者需要表示支持或勸雙方離婚,我個人認為這並不違背信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