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的沒落


2456 期(2011 年 9 月 18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名校小一學校年年爭崩頭,家長各出奇謀。『貴族直資』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揭露面試班教壞人,曾有學童在面試後,一臉稚氣走前攬著校長,又出甜言蜜語,十分造作,取錄機會大打折扣;再者,九十度彎腰鞠躬,搶著答問題都是學童面試大忌。」

  

《蘋果日報》7.9.2011

  位於港島南區的老牌名校舉行小一入學簡介會,吸引二千三百多名家長出席,爭一百四十個學額。學校門口衣香鬢影、冠蓋雲集、停泊多輛名貴房車,十足如蟻附羶的賓虛場面。

  香港現時究竟有沒有「名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以前公認為「名校」的,到今天仍有否資格被譽為「名校」,沒有太多人會認真的探討。港人追逐「名校」,大多數時間就好像在尖沙嘴廣東道「名店」門前排隊的自由行同胞,只以擁有「名牌」為樂,從來不會仔細想想這些「名牌」手袋時裝飾物究竟用甚麼質料做、配戴在自己身上又是否配襯等等。追逐名校若只出自一份狂熱的虛榮,更不求甚解的知彼知己,後果可以不堪設想。

  以前香港的確有不少名校,多數是教會辦的。教會(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十九世紀東來中國傳教,漸次因政治緣故南來香港,他們除了傳教,也熱衷於辦學,許多神職人員同時肩負起教學的使命。牧師和神父不單止在堂會事奉,平日也做起校監、校長和教師來;修女也協助教英文和音樂。

  西教士辦的學校,不是一開始就成為「名校」,而是有諸內形諸外,在悠長的歲月一步一腳印的建立起來。首先他們辦學出自一份單純的理想,就是愛學生如同子女;他們心中常記著聖保羅的教訓:「認為不體面的,愈發給他加上體面」,所以對弱小者和能力不逮者愈發有包容。其次他們辦學很重視人文環境和優質的文化氛圍,不論是校舍的設計、注重綠化和園林氣息、音樂和藝術的氣氛,以至紀律的操練和聖經的教化。再其次是師長的質素很考究,就如六十年代真光女中的校長何中中女士,除了氣宇不凡,更寫有一手好詩。

  今天香港仍有傳統留下來的「名校」,只是除了校名沒變,大部分內涵都變質了。所謂橘越淮而枳,過了時間的分水嶺,重視的是經營的策略和增值,再加上「持分者」氣質迴異,名校恐怕已今不如昔。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