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


2426 期(2011 年 2 月 20 日)
◎ 誰是鄰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本港精神病患者一直持續上升,而與精神病康復者有關的社區事故也時有發生,不論這些社區事故的出現是由簡單的社區滋擾行為到病患者自殺或傷及他人,其共通點就是事故發生後總會引起廣泛的社會輿論,而輿論的焦點都是希望避免再發生類似的不幸事件。

  就著幫助精神病康復者能融入社區,政府部門亦計畫於全港十八區設立二十四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為區內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一站式的服務,透過和區內屋村辦事處、精神科門診和醫院等單位合作,使受盡病情困擾的康復者能適時獲得協助,減少被社會歧視排斥,又可以發掘更多隱蔽的疑似精神病患者,並作出適時的介入和跟進。這概念其實非常好,不過自二零零九年推展以來,至今只有六間中心已開始運作,其他的不是因營辦機構在尋找地方遇上區內人士對精神病患者缺乏理解或資源配套不足而未能成立,令有需要的人士得不到應有的社區支援,對區內精神病康復者和公眾均構成負面影響。

  呂先生年過四十,與家人居住朗邊中轉屋五年,他情緒波動,性格火爆,容易發脾氣,在社區中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滋擾行為,有時為了極小事而破口大罵鄰居,也會以眼神及說話針對敵視街坊,使人對他產生害怕。他也曾因屋村管理問題,走入屋村管理處吵鬧,情緒失控,致管理員要報警求助。

  自工福朗邊小屋成立後,他在同工主動接觸下,參與小屋的活動,漸漸地他習慣這環境,有空時他愛到小屋閒坐,並與同工建立互信關係,也漸多透露自己背景:原來年輕時,呂先生誤入歧途,曾犯事入獄,並失去一段婚姻,又誤交損友,因長期濫藥導致精神受損,曾失控地參與打鬥事件。現時他已戒了濫藥習慣,並有服用精神科藥物,已沒有幻聽等病徵,失眠情況也大為改善,雖情緒仍會間中波動起伏,但性格已比前溫和,臉上多了笑容而少了兇惡,也懂得與人打招呼,與鄰居關係也大為改善。

  呂先生是做散工的,有空愛在家改裝家具,因此同工鼓勵他參與朗邊小屋二手傢俱義工,將傢俱翻新並送贈有需要人士。朗邊小屋的成立及運作,給呂先生的精神康復起著間接治療作用,原來精神病康復者最需要的是有人關心、聆聽、接納和參與服務。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9)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雲彩見證】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