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18 期(2010 年 12 月 26 日)
◎ 靈修果園 ◎ 王芃
人最難瞭解的就是自己。通常我們在看別人的時候,頗有點旁觀者清的味道,輪到看自己,又模糊不清了。看見別人身上的污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誰能看見自己因為不屑而扭曲的臉呢?
箴言十六章的作者,是一位人生閱歷豐富的智者。他發現人們眼中的自我,都是清潔的人。自己無論做甚麼事,都是有美好的動機和充足的理由。
就像路加福音中那個禱告的法利賽人(路十八9-14)。他發現自己在敬虔生活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即在禱告、禁食和奉獻上,都是無可指摘的,堪稱完美。然而這恰恰是問題所在,一個自認為沒有不足的人,最大的不足就是自我感覺膨脹。
所以,箴言十六章二節的經文,有一箭雙雕的作用。當我們不屑於與某些人為伍的時候,這節經文提醒我們,真正能夠衡量人心的,只有耶和華。「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監察」(箴言十五3),當你把別人劃入問題人物的時候,你怎麼知道他真正的內心呢?你怎麼知道聖靈是不是正在他的內心動工,像那位貌似不潔淨內心卻正在經歷悔改與更新的稅吏呢?另一方面,當我們遮掩起內心的虛弱,感覺良好的時候,不要忘了,「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路十二2)。在我們為自己的能言善辯而自鳴得意的時候,這節經文提醒我們,我們的清潔、敬虔和能力,是否被我們放大了?是否是我們的自說自話?
「唯有耶和華衡量人心」,那位自視甚高的法利賽人,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