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社會
在「只顧別人靈魂」與「沒有自己靈魂」之間:當下香港教會的社會參與


2410 期(2010 年 10 月 31 日)
◎ 青蔥校園 ◎ 盧家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只顧別人靈魂」的香港教會

  自七十年代始,港大團契及中大團契等大專基督徒群體,為回應當代社運及學運的挑戰,在聖經當中重新發現教會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加上一九七四年普世福音派的「洛桑會議」對教會參與社會關懷的肯定下,部分香港福音派教會開始擺脫「教會只單單口傳福音」的觀念,重投社會,參與社會服務、論政、甚至發起社運,又參與辦學並成立一些社福機構。

  可是,香港還有很多較傳統的福音派或基要派教會是甚少、甚至沒有參與任何社會服務的,更別說參與公共事務。這多少是因為她們都是早年復興運動的成果,基本上都認定政治參與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始終是傳福音、是「搶救靈魂」,聖俗二分的思想仍然纏擾著她們。較開明者雖有參與社會,尤其是社會服務,但大都只以社會服務為一種傳福音策略,是「福音預工」。社會參與並無自身價值,其價值只能奠基於其輔助傳福音的價值之下。社會參與淪為手段 (means) 而非目的(ends),是傳福音使命的「寄生」。福音派教會的社會參與,骨子裡仍是只顧「靈魂」的。

  

「沒有自己靈魂」的社會參與

  另一邊廂,一些「前線基督徒群體」全情投入香港的社運,爭取民主、人權,對社會貢獻不少。但問題是她們幾乎完全跟隨那個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社會的自由解放議程,自身卻沒有深切的神學反省並參與議程。這或可說是一種沒有本體(being)的行動(doing)。套用香港教會歷史學者邢福增的說法,「前線基督徒群體」只是「重複一般政治分析家的講法」,很難說有甚麼「基督教的特殊貢獻」。【引邢福增:〈香港基督教的政治及社會角色:歷史的回顧〉,收《當教會遇上政治 : 政治實踐的神學反思》。趙崇明編。香港:香港神學院,2005。頁54。】

  此外,主流教會社福機構多年來成為政府在教育及社會服務的主要承辦商,為香港的社會穩定,一般貧苦大眾的生活質素的改善,作出了不少貢獻。但這些社福機構很多時只是緊跟政府政策,其信仰特性往往因受公費資助而不斷淡化,以致很多都只在名義上有基督教的使命目標,但在實踐上卻是世俗化的。主流教會社福機構很可能在參與社會的教育及服務工作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教會自己的「靈魂」。

  

教會該如何走下一里路?

  香港教會應如何走下去?她應該以甚麼神學進路去進行社會參與呢?簡而言之,教會要努力,在社會參與的事情上,擺脫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社會的自由解放議程的捆綁,反以教會自身的「所是」 (being) 及「所應成為」 (becoming) 的角度去思考,教會的核心議程:教會應如何以基督為中心,順服基督?但教會的「所是」及「所應成為」,與其「所作」 (doing) 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在教會本體成為自己的同時,她理應同時衍生教會的社會實踐。這種實踐不是社會提出的議程,不是自由解放議程;而是在社會當中,努力維護聖經所宣講的仁愛、公義與和平,教會更有責任常常提醒有權有勢者去履行其維護仁愛、公義和平的天職。

盧家輝(青年工作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青蔥校園】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