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釣魚」的母親—
 區楊瓊芳女士愛的教育


2385 期(2010 年 5 月 9 日)
◎ 一個字一顆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身為子女都會替母親慶祝這重大的節日,以表達對母親的謝意。適逢本主日是母親節,本報的特別報道一位偉大母親的故事。記者在上月二十三日下午,來到香港浸信會區樹洪伉儷康復護養院,採訪區樹洪先生的夫人(區楊瓊芳),因區夫人身體抱恙,由其大女兒佩瑜(區樹洪伉儷康復護養院醫療總監)及三女兒頌瑜(區樹洪基金會主席)講述她們的母親,從而分享母親在她們心中的地位,以及因為母親的信仰人生,帶出整個家族公益善行的動力。

與主同行於亂世

  區楊瓊芳女士誕生於一九一九年十月初,原籍廣東惠陽縣人。她曾就讀香港麗澤中學,初中畢業後,轉讀庇理羅士英文中學。卒業後,她立志要為社會服務,遂在香港養和醫院學習護士。惜一九四一年日軍襲港,香港淪陷,乃輾轉逃往澳門,經廣州而後進駐廣州灣。其後,與朋友開設婦產科臨時診所,並兼任私家護士,日夜工作,賴以餬口謀生。

  區夫人親母於區夫人出生三載便逝世,遂由其祖母含辛茹苦養育成人。可幸全家早已信主,故幼年得祖母率姊兄與她加入香港便以利會,全家歸主,同心事奉。

  在孩子年幼時,區夫人就把他們帶去教會,在九龍城浸信會聚會,每逢禮拜六、主日都回教會。區夫人多年來於九龍城浸信會事奉,曾擔任主日學教師,哈拿及羅以女傳道會職員。在團契、查經、祈禱上不遺餘力。於一九八五年受按為九龍城浸信會執事。她擔任執事以來,一直積極參與教會聖工。及至年邁行動不便,她仍風雨無間的出席執事會、傳道部以及福利部的會議。

以尊重對待丈夫

  逃難期間,邂逅夫婿區樹洪先生,並於戰亂中(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共諧連理,勝利後循法例在港註冊,組織基督化家庭。區夫人為區先生誕下一男三女,連同區先生先室的三男一女,計共四男四女。區樹洪夫婦同心虔誠事主,熱心教會及社會公益,為下一代之模範。

  區佩瑜醫生分享,其父親區樹洪從事房地產生意,區夫人常鼓勵夫婿做善事,支持教會的事工,多年來都慷慨奉獻。後來有朋友鼓勵區樹洪先生成立基金會,因此,他在一九八八年成立區樹洪基金會,其中包括捐予嶺南大學、浸信會的大學及醫院、建道神學院,也捐予教會、中學、小學、幼稚園和健康中心等。區佩瑜醫生認為母親是傳統的妻子,向來做善事都不以自己名義,乃是以丈夫的名義捐贈。

  區樹洪先生在世時,常掛在口邊對太太說:「你是一位榮美的女子!」他亦在日記中寫著:「瓊芳生於大家庭,是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婦道人家;有個性,沒脾氣,溫和謙恭,但思想並不閉塞。自她受浸歸主後,一生所依靠及仰賴的只有神、耶穌基督;從聖經中她得到人生的智慧。待人處世的指標。儘管生命中遭受衝擊或變動,她都能生活得平靜安穩。」

  區樹洪伉儷結縭近半個世紀,始終恩愛如昔。區夫人曾這樣解釋說,「人的一生數十年寒暑,幼年的幸福仰仗父母的愛護與栽培;及至長成和婚嫁,最親愛的孩子也會轉瞬長大,紛紛離巢而去。因此,畢生相處得時間最久,彼此扶持,甘苦與共的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的終身伴侶。」因此可見,她一直很看重及珍惜與丈夫的關係。

以智慧栽培孩童

  區夫人認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慎言重行是培養下一代品德高尚的關鍵,對下一代的性格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孩子的模仿性極強,父母今日的一言、一語、一事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人的品行是從他最接近的環境中養成的。孩子視父母為他的學習對象;父母的行為及價值觀對孩子影響至深。家長是子女最接近及經常接觸的人,其言行舉止很可能會一代的承接下去,所以父母要自律,多作自我檢討。

  當孩子遇到困難,要給予支持和鼓勵,但切不可事事代他解決,只可從旁給予提示。父母必須知道,逆境能令人變得堅強;挫折教人變得成熟;困難是磨練個人品格的試金石,也是操練人解決困難的好機會。此外,陶冶孩子的品格,須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愛心不等於有求必應,而在乎時加提點,常常分析事理的對與錯。過分保護或事事滿足孩子的訴求,會令他長大後不懂得應變,父母變相地扼殺了他們學習成長的機會。孩子無論應考或參加比賽,所謂勝敗乃平常事;他經過一番努力,明天自會取勝。若然落敗,不免會情緒低落,這時候父母便要先聆聽,後教導;以身教及言教,雙管齊下的幫助他奠定目標;以這方法支持他,鼓勵他,為他打氣。

  區家孩兒一共四男四女,八兄弟姊妹同住的期間相當和洽,兄友弟恭,姊妹相愛。區夫人曾表示,「我雖是繼母身分,但孩子對我十分尊敬,彼此間時有往還,感情密切;這事甚為難得,值得欣慰。而箇中祕訣就在有主帶領,蒙祂施恩賜福。神絕不輕看我,常賜智慧給我把持這大家庭。雖然其中經歷喜怒哀樂,但有主同在便能善用時機,以耐性教養這年輕的一代。我十分尊重每個子女的個性,絕不會以上一代的價值觀,加諸他們身上。然而我卻堅持自己的底線,也維持母親的尊嚴。記得子女年幼時,我給予他們絕對的自由空間;包括讀書、溫習或遊戲,但不能放縱。這肯定是神所賜的智慧。子女遇上重大的挑戰,便提點他們三思而後行。縱或不情不願,始終是孩子們自己要面對的。此外,更要常常提醒他們,不能輕忽與朋友交往時應注意的事項。」

以感恩回報上帝

  區夫人是位虔誠的信徒,對傳福音的心十分火熱。她曾帶領丈夫前妻的四個孩子信主,她亦常向身邊的人傳福音。每逢農曆新年前,她們都會舉辦家庭感恩會,邀請身邊的親戚朋友一同出席,並由區夫人分享見證,無論順境或逆境,她都很積極面對。她是充滿愛心的姊妹,助養了國內外多個孩童。當她知道教會有長者離世,其家人無法支付殮葬費,她都會伸手幫忙。她甚至資助沒經濟能力的神學生攻讀神學。

  區夫人以善行回報上帝的恩典,她曾說:「感恩,它提醒我,不要做個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老是批評,欲從雞蛋裡找骨頭、貪得無厭的人......倘若我視一切為理所當然,世界會變得多麼枯燥,人與人的關係又會變得多麼冷漠!我相信惟有知恩、感恩、又學習報恩的人,才會獲得快樂和有意義。」

  她認為在這一切之上是討神喜悅;神永遠愛她,她也永遠屬於神;故她矢志將自己獻給神,包括生命及金錢上也全然獻給祂。她奉獻之心乃出於自願,全無勉強,深信這才配得神的喜悅。

女兒眼中看母親

  區夫人一方面管教嚴厲,另一方面又慈祥,兩個女兒都認為,母親不像現今的母親們,與孩子的關係像朋友似的,她對孩子很嚴格,當孩子不聽話,她會打孩子,然後再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她們分享,在年幼時,母親會帶孩子出外旅遊,她認為讀萬本書,不如行萬里路。她亦常教導孩子要過樸素的生活,寧願捐給有需要的人。區夫人不希望把錢留給兒女,她認為「給孩子魚吃,倒不如教他們如何釣魚」。

  一九八三年區樹洪健康中心成立。由於區楊瓊芳女士的贊助,在一九九二年區樹洪健康中心得以成為香港紅十字會耆英團第一個成立的團隊。「由於母親三歲喪母,倚靠祖母撫養成人,及至長大,養成對老人家特別關愛的性情,」區醫生分享:「大概我從小就被母親耳濡目染地教導關愛長者吧,才使我今天願意放下在美國當醫生的職位,留下來主理護養院。」

  在兩位女兒心目中,母親不僅資質聰穎,且具備幽默感。正如區夫人曾說過:「我認為幽默感可使生命的樂章更活潑,更喜悅。相信這就是我追求幸福人生所樂見的事。」三女兒區頌瑜補充道,母親非常注意健康,經常參加健康中心各種活動。她的待人接物,領導才能,慷慨助人,對己吝嗇。母親對待兒女都一樣,很疼愛子女,但不會從嘴裡說出來。當她們長大後,才明白母親很愛自己。區頌瑜說著說著,眼淚情不自禁流出來,此時區醫生的眼睛也濕潤了。

  當記者問及,若用一個甚麼字形容母親所做的事情,兩位女兒均認為是「愛」字,有如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十三節記載:「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又如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至八節所記載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她們認為母親的愛心,影響了她們,讓她們繼續留在基金會及護養院工作,服務社群,這亦是對母親盡上一份愛心!

▲子女為區楊瓊芳女士慶祝八十大壽。

▲一九八八年,區樹洪先生(中)熱心公益的善行,得到當時港督衛奕信爵士(右)的表揚。

▲在一九九六年浸會大學四十週年校慶中,陳方安生女士(左)頒發紀念牌予區楊瓊芳女士,感謝她多年貢獻社會。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由區樹洪基金及區樹洪夫人慷慨捐助建立的「香港浸信會區樹洪伉儷康復護養院」舉行開幕感恩崇拜。該院位於九龍塘歌和老街55號(可瀏覽網址www.ashrh.org.hk),樓高八層,提供二百三十餘個宿位,現代化設施齊備,予人寬敞舒適的感覺。開幕禮於樓層內二樓九龍塘浸信會(前身為深水埔潮語浸信會)的禮堂舉行。